影像來源:許玉河老師。

鸞堂的功能

閱讀時間 ── 約 13 分鐘

善堂既以善為名,自然是以勸善及行善為宗旨,因此各善堂一則都有堂規以勸堂中善信棄惡從善,修身養性,克己復禮,立德於世;再則大多數善堂也孳孳於善書的著造,並將善書大量刊印散播,以達到教化世人同趨正道的目標;同時善堂也能依賴組織之力,集腋成裘,出錢出力,戮力於慈善公益事業。但是善堂基本上是一個宗教性的組織,也以能降神為善信解除疾病困厄為號召;此外善堂也是一個社會團體,自然也有其社會的功能。
-
一、勸善
-
澎湖的每個善堂都訂有大同小異的堂規,其中的規約大都要求堂生謹守四維八德或是其他儒家經典所揭櫫的道德條目,有時也能見到類似佛家的五戒、十善等規約揉合於其中。
-
例如馬公南甲海靈殿兼善堂的堂規共有八則:「一、本堂堂生,恩主為師,奉行八守,為做人處世之根本。二、本堂堂生,恭奉聖職,愛護堂譽,為終生奉獻之真誠。三、本堂堂生,教化以本,古儒服裝,為團體禮拜之禮服。四、本堂堂生,儀容端正,靜肅效勞,為身教言教之表徵。五、本堂堂生,互信互諒,互愛互助,為以堂一家之親和。六、本堂堂生,遵守國法,安份守己,為宏揚大道之先鋒。七、本堂堂生,恪守八戒,謹守堂規,為不萌退志之鐵証。八、本堂堂生,獨善其身,兼善天下,為承傳先賢之職志」。所謂八守即是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闡發;八戒則是不殺生、不亂淫、不妄語、不酗酒、不偷盜、不賭博、不暗計、不驕態。
-
馬公三官殿自新社三善堂的堂規有九條:「一、凡入本堂之善信,必須隨願立誓,遵從聖訓,不可中途而廢,有始有終。二、入堂後切須謹記,善堂乃是聖地,不可任意喧嘩,保持靜肅。三、本堂善信:男以遵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及禮、義、廉、恥(四維)。女以守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亡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工、婦容)。四、本堂善信:須存敬老尊賢之心,不得有重富欺貧之念。五、本堂善信:必以兄弟姊妹之情相處,若有急難之時,必相互慰之。六、本堂善信:不論在家或外出,必要謹慎言行,切戒口過,認真研究道理。七、本堂善信:必心存惻隱,慈悲為懷,濟困扶危,隨緣施捨,守望相助。八、本堂善信:必以克己待人,代天宣化,善渡眾生,以身作則,挽轉頹風為己任。九、以上各款為本堂堂規,若有違背不遵者,由本堂正副主席及堂中聖神聖裁,願吾善信共同凜遵之」。
-
除以堂規約束堂中善信,並以之互相勉勵之外,善堂也以扶乩的乩文編成善書,以淺顯的故事述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並且免費四處印送,以達到教育堂中善信以及世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的目的。以下敘述澎湖鸞堂著造善書的大略程序。
-
善堂諸善信認為有著造善書之必要時,必須先稟告上蒼,由玉皇大天尊「頒旨」授命,舉凡善書書名、飛鸞著造及督造善書的神衹名單、善書之開著及完成日期等等,均由天尊頒示。獲得玉帝的允許之後,方能在堂中分派職務,除正鸞、副鸞、唱鸞、錄鸞、監鸞、謄錄、校正等職之外,堂中諸堂生大都會分派各種迎請、接待神聖的職務。
-
著造善書期間神明透過正、副鸞生以桃枝柳筆在沙盤寫出乩文,各方仙佛、菩薩常會臨壇飛鸞,或做詩,或撰文,頒發教言,勸人為善,神聖之教言由唱鸞生唱出字面,由錄鸞生記錄,再經謄錄生整理,最後由總校正生慎重校正,定案後付梓,成為善書。
-
善書著造完成後要舉行盛大的典禮,書寫疏文兩份,一份上稟玉皇大帝,另一份上呈南天恩主文衡聖帝。疏文內容略謂:本堂奉旨著造之善書,於某年某月某日開著,某年某月某日完竣,書名曰○○○○分○冊。並附效勞者名冊請鑒核。善書印刷完畢尚須「繳旨」,將善書以各種不同顏色之布或紙包妥,在神前焚化。以澎湖三官殿自新社為例,呈玉皇天尊之善書用黃色包裝紙,呈南天文衡聖帝者用紅色,呈孚佑帝君者用紫色,呈慈濟真君者用青色,呈九天司命真君者用綠色,呈十殿冥王者用柿黃色,呈幽冥教主者用粉紅色,呈本境城隍境主者用黑色,呈本殿正副主席(三官大帝)者用淺藍色;表示已完成善書著造的工作,呈報上天及有關各位神明備查。南甲海靈殿新著善書的定稿則是由謄錄生先以工筆楷書寫於紅色單光紙上,該手寫本亦須在繳旨時焚化。而海靈殿在繳旨時呈送善書的神明共需十五份,其中僅有玉帝、關聖、幽冥教主及十殿閻王四處與三官殿相同。該殿包裹善書焚化時是不用色紙而用綢布,僅分黃、紅、籃3色。
-
印刷善書所需的經費均由堂生自由樂捐,不對外募捐。所著善書除焚化上呈有關神明及分贈各界外,餘分發善男信女誦讀,以修身養性,積極行善。如堂生所捐的經費除著造善書外,尚有剩餘,則建醮答謝神恩。
-
澎湖不但為臺灣地區鸞堂的開基地之一,自一新社樂善堂在光緒17年(1891)著造澎湖的第一本善書《覺悟選新》後,各地鸞堂相繼出版甚多善書,舉其較早者有馬公市石泉里朱王廟日新社養善堂的《濟世金丹》(1899)馬公市西衛里金龍殿極妙社新善堂《濟民寶筏》(1901)湖西鄉紅羅村集會所向善堂的《化俗新編》(1901)湖西鄉紅羅村開蠻寺養性堂的《醒悟新書》(1901)湖西鄉龍門村安良廟友善堂的《濟世慈航》(1901)湖西鄉菓葉村聖帝廟陳善社存養堂的《醒世金鐘》(1902)馬公市西文里聖真寶殿歸化社從善堂的《獄案金篇》(1902)等。
-
林永根有關臺灣著造善書的調查資料顯示,臺灣地區在1891年1982年90餘年間出版善書的總數共有594部,其中澎湖鸞堂出版者有125部,占總數的21.04%。以土地面積及人口都不及臺灣的1%,而且素以貧瘠著稱的澎湖出版這麼多的善書,可見澎湖鸞壇如何重視善書勸善的功能。
-
鸞堂現在雖然已經不再派遣宣講生外出傳道,堂中卻仍保留宣講生一職,將本堂所著善書按時於堂上對善男信女宣講。宣講生大多以品端德優,口才學識良好者擔任。雖然目下教育水準日益提高,此種基於宗教信仰所施行的宣化工作,仍能獲得信眾的重視,對地方善良風俗的維持不無裨益。
-
二、行善
-
澎湖鸞堂的堂生熱心行善,由來已久,一新社樂善堂早已從事修橋、鋪路、捨藥、施茶、濟困、扶厄、矜孤、恤寡、救生靈、拾字紙、施棺木、造涼亭、設育嬰堂、立義塾等工作。現在雖然許多公益事業已經有政府機關負責籌辦,各地鸞堂仍繼承行善的優良傳統,組織慈善會積極行善。由於政府對於列為低收入戶者已有經常性的照顧,鸞堂的行善通常以對地方的急難加以救濟為主,凡經村里幹事或堂友報告,或經報章登載家庭發生變故需要救助者,均以發醫藥或喪葬救濟金等方式施予援手。以三官殿自新社三善堂組織的慈善會為例,一般救濟案件均先由審查生實地查訪,將實情提會報告,開會時初步決定救濟金額,然後擲杯筊請示,由神明裁定;如照准即照初審金額救濟,如未准時則酌予加減再擲筊決定。該會每年年終也辦理冬令救濟,派員分組訪問列冊有案之低收入戶,並發放救濟米(近年已改發代金)。所需救濟金均由堂生自由捐獻,金額多寡不拘,有需要時隨時發動捐獻。自民國63年(1974)該會成立,至民國72年(1983)4月止,共發放救濟金196萬元左右。一堂即有如此成績,全縣各鸞堂慈善會所提供的救濟金,為數必定可觀,對於培養信徒博愛仁慈之心,以及救濟急難同胞,安定地方,自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
三、濟世
-
擁有鸞手可依賴扶乩與神明溝通的鸞堂,不僅可以著造善書,代天宣化,也可定期降壇,接受信徒的求問。通常鸞堂都有固定的集會期,興旺的鸞堂是每日聚會,也有的是以每月的1、4、7日或2、5、8日或3、6、9日的聚會,甚至有僅在週末時聚會的。聚會時信女著黑衣黑裙,善男則著黑色長衫;時間一到即男女分列在神前參拜、誦經。儀式完畢即有堂生詢問是否有人需要恩主之指示,若有則鸞生即登壇持乩筆,俟神明降駕之後出乩文指示信眾解決問題之方策。以下以澎湖最興盛的鸞堂馬公南甲海靈殿兼善堂為例,略述鸞堂的濟世概況。
-
兼善堂的善信在每日晚間七時都有聚會,每日參拜完畢後也都有濟世。在參拜開始之前有事要問神者須先將問者的姓名、性別、年齡、住址、求問事項等填單,交予堂中負責的濟世主務,由其登記,至神明降壇時依序唱名登壇求問。通常求問事項是以疾病與健康問題為大宗,久病不癒者祈求神明指引,以覓得良醫;需要手術者則要求神明從旁保護;發生車禍等重大意外事故者則求神明能大發慈悲,讓傷者化險為夷。如果僅是一般病痛,神明會賜下令符,焚化後配合廟中甘露水和爐丹飲下;如係牽涉臟腑的重症,神明可能賜下「天方」,通常是數種微量的草藥,坊間中藥房即可照方抓回煎服,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另外還有幼兒日夜不寧,啼哭不止,食慾不振,求問是否沖邪犯煞;將有遠行者求神明賜下令符隨身攜帶,以保旅途平安;遠洋漁民出海久未歸家,家人請求神明協尋其蹤跡。也有家人突然精神錯亂、夫妻感情不睦、子女課業成績不佳等都是濟世時常見的問題。
-
若是堂中善信的問題是起因於「業障帶身」,堂中同修會為其誦經消災祈福;誦經須持續三夜,以眾人之虔誠願力,使其能早日解除災厄,驅除病魔,並進而能植福延壽。海靈殿鸞堂之濟世聲名已經遠播,對前往求問者是來者不拒,不僅不局限於該鸞堂內的善信,也不拘是否馬公南甲的居民,因此其信徒有從澎湖各地,甚至遠自臺灣本島各縣市而來者。每天求問者平均都在十餘人之譜,全年可達四、五千人。其他各堂的情況不一,也有的鸞堂已無鸞手(例如馬公天后宮的勤善堂),自然無法舉行濟世。
-
四、社交
-
澎湖民間昔時甚少有志願性社團的組織,除行郊等商業性組合外,較常見的可能是以互助辦理會員父母後事的「父母會」為多。但是此類社團的活動大都是以男性為主,婦女甚少涉足。
-
而四、五十年前的澎湖婦女不僅須操持家務,還要上山下海在農地上耕作,並在潮間帶撿拾藻貝蟹蛤,更要擔水兼採集薪柴,故有「澎湖查某臺灣牛」之諺,以喻澎湖婦女之劬勞。每日汲汲營營總為照顧一家大小的生活,幾乎很難有個人的社交。鸞堂的組成當然不是只有婦女可以參加,但是卻提供一個機會,讓婦女得以走出家們。
-
由於參加鸞堂是在積德行善,其福份可以迴向庇蔭家人子女,所以婦女參加善堂較能得到翁姑配偶之諒解。黃昏時分常可在澎湖各地見到身著黑衣的婦女,成群結隊往村廟前進,因此澎湖人以「烏鴉隊」戲稱參加鸞堂的婦女。在堂中婦女可以互相學習誦經、參拜等禮儀,分擔廟中及壇上的清理工作,合力布置堂中慶典的會場;堂友偶有病痛或急難,大家互相安慰扶持,也為其誦經消災祈福;也可組織進香團,外出旅遊朝聖。藉著參與此類宗教社團,澎湖婦女終能逐漸擴張人際交往的小圈圈,擁有較前豐富的社交生活。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宗教志)
知識建檔|2018-01-25。知識更新|2018-01-2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