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池石滬記錄

影像分類:石滬  2025大池石滬記錄|拍攝日期:2025-06-27(星期五)

大池石滬漁業

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大池村民在西面海域建滬共23口,除了尚仔、大滬、崁仔三口建在大池角灣,其它各口沿著石埤腳、龍尾鼻至城仔尾的礁岩平台南北縱列依序而建全屬開口朝東的弧形石堤。大沙滬和(ㄋㄧ)目滬建滬最早。大池村共分四個甲頭,以王、陳、顏、黃為主姓,大池石滬的股權以顏、王兩姓的持股數較多,打餌滬原為竹灣人許姓所建,目前為全村所共有。以前石滬最風光的時候,大滬、二滬的漁獲最佳,但因赤崁漁船在外海攔截丁香魚群因而使魚獲大減,十年前,大池附近有包商採石,殘留土方由山坡地滑落入海,厚達30-40公分,黃土混濁,魚群不願入滬,尤以大滬、二滬、沙滬最為嚴重,大池石滬從此一蹶不振。
-
文字引用|澎湖的石滬
-
大池村西嶼鄉西北側的聚落,聚落西岸與南岸濱海,沿岸分佈有為數眾多的石滬。村內有兩個傳統甲頭,以村內小地名後壁頂為分界,以北包含3號鄉道的一部分為頂寮(包括「橫街仔」一帶住戶),以南則為下寮(包括「池西」一帶住戶)。村民姓氏以王、陳、顏、黃、洪為主。在日治時期大正二年(1913)的台灣總督府檔案裡,記錄當時西嶼大池角鄉登記有案的石滬數量達11口,漁獲以鰮、象耳、目賊、鯔、其他雜魚為大宗,略為:
-
尾滬,位於龍尾,鄰近厝仔借灣,出願人為陳旺、陳乾坤
-
大滬,位於龍尾,鄰近厝仔借灣,出願人為陳穿與另外六人。
-
二滬,位於龍尾,鄰近厝仔借灣,出願人為顏柔與另外四人。
-
中滬仔,位於西滬崎頭,鄰近山仔尾,出願人為顏通與另外兩人。
-
林盤枝滬,位於西滬崎頭,鄰近山仔尾,出願人為洪開與另外七人。
-
天螺礁滬,位於天螺礁/天下礁,鄰近西埔尾,出願人為陳軒與另外五人。
-
門口滬,位於下寮,鄰近大池角垵,出願人為洪業與另外十人。
-
聶目滬,位於滬內崎頭,鄰近厝仔借灣,出願人為王從與另外七人。
-
沙滬仔,位於厝仔借(促),鄰近厝仔借西,出願人為王從與另外三人。
-
大滬,位於大池角垵,鄰近龜山頭,出願人為洪業與另外十人。
-
崁仔滬,位於大池角垵,鄰近龜山頭,出願人為洪業與另外十人。
-
上述紀錄可能以少報多,並非大池日治時期石滬群的全貌。中央研究院GIS中心「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典藏1948年美軍航照(編號48-m0761-004,拍攝日期1948年7月26日上午,農曆戊子年六月二十日,中潮)也顯示,二戰結束後不久,國民政府接收初期,航照裡肉眼可見大池沿岸的石滬至少達20口。若考慮拍照時間的潮差較小,若干石滬當時尚未露出水面,則實際上的滬口相信更多。
-
究竟大池村有多少口石滬、分布於何處?1997年民國86年)7、8月,澎湖縣文化局辦理「澎湖石滬漁業調查培訓營」,訪查員洪玉菇、許有志、許峻維、陳玉珍、陳鴻賢透過村民陳之進的引導,訪談村民陳振揚、陳慶祥、顏鴻文、洪陳花矸,初步整理資訊如下:該村有23口石滬,多半沿著村落西岸北起石埤腳〔按:即石碑腳〕、途經龍尾鼻與城仔尾〔按:即山仔尾〕的礁岩平台一路往南建造,皆為弧形石堤、開口朝東,僅有尚仔、大滬、崁仔三口建在南岸的大池角灣,屬於例外。各口石滬以顏、王兩姓的持股數較多,另有一口打餌滬原為竹灣人許姓所建,後來產權移交為大池全村共有。大池村石滬以大沙滬和(ㄋㄧ)目滬建滬最早,昔日石滬漁業興盛時,大滬、二滬漁獲最佳者,可惜後期丁香魚群在外海被赤崁漁船攔截而使魚獲大減。而在訪談時間的十年前〔按:約為1987年,即大池村毀池建港的工程高峰期〕,大池附近有包商採石,殘留土方由山坡地滑落入海,厚達30到40公分,混濁的黃土也讓魚群不願入滬,受創最重者為大滬、二滬、沙滬,大池石滬漁業自此沒落。
-
洪玉菇等(1997)的訪查,勾勒出大池石滬漁業發展的輪廓。2025年民國114年)7月,吳令丞訪談村民洪彩瑛,也有相仿的「靠丁香」(khuà-ting-hiunn)回憶,內容略為:早期大池村民在冬末春初清晨起霧時,會到龍尾山仔尾〔按:即城仔尾〕兩個小高地眺望海面,若發現丁香魚群擱淺在石滬裡,便會興高采烈通報其他村民,此時各口石滬的產權所有人會暫時開放巡滬權,全村男女老幼都可攜帶網具前來撈魚,漁獲見者有份,即使連兒童也可帶回好幾斤重的丁香魚,歡天喜地,蔚為盛事。而各口石滬之中,最常「靠丁香」的便是大滬與二滬。可惜大約自1973年民國62年)起,或許因為白沙鄉赤崁村的船隊已經在海上將丁香魚群撈走,「靠丁香」便不再出現於大池村內了。換言之,大池村石滬群捕獲大量丁香魚的風光歲月,約於1970年代告終。
-
2019年8月,澎湖縣文化局、澎湖科技大學辦理「108年度國家文化記憶庫- 澎湖島嶼生活記憶」工作坊,學員王麗婷採訪耆老顏英傑,翻攝顏英傑所繪手稿一張,進一步擴充了資訊:大池村民記憶中的石滬,至少達28口,扣除位於石碑腳以北岬角的港仔滬、新滬、死人偎(以上產權屬於竹灣村民)外,由北而南分別為光燕滬/光晏滬、寶斗仔/寶豆仔、丁山滬/頂山滬、如貝、外厚殼、內厚殼、北勢龍尾滬、南勢龍尾滬、深滬仔/深滬、尾滬、二滬、塭仔潭/塭內潭、大滬、打字滬/打餌滬、溺目滬/(ㄋㄧ)目滬/聶目滬、大沙滬/大沙、沙滬、九萬滬、西滬、西滬仔、中滬仔、新滬、尚仔伊滬/尚仔滬、放屎滬、大滬、崁仔滬,而在離岸的礁岩「塭仔礁」上,還有北勢塭仔/塭仔北勢、南勢塭仔/塭仔南勢兩口滬。顏英傑的手稿,較洪玉菇等(1997)新增者為西滬、西滬仔、中滬仔、新滬、放屎滬,計5口。
-
2019年,離島出走工作室曾宥輯、楊馥慈曾對大池村石滬群進行普查,結果顯示耆老記憶中為數28口的石滬,如今仍可辨認形體者並定位者達21口,但有7口石滬已經完全消失,分別為:九萬滬、西滬、西滬仔、中滬仔、新滬、尚仔伊滬/尚仔滬、放屎滬。比對大正年間總督府檔案、洪玉菇等(1997)訪查紀錄與顏英傑的手稿,可以發現上述石滬皆集中於大池南岸,西起鼻頭、途經大池漁港、義士碼頭舊址(今治安宮前廣場),至埔仔頂一帶。其中九萬滬為大池顏姓後裔持有,最遲於1997年便已散形消失,原因為風浪大;西滬、西滬仔、中滬仔、新滬、尚仔伊滬/尚仔滬為大池陳姓後裔持有,消失年代不明,原因可能為建設漁港與清理航道;放屎滬可能為門口滬,原為大池洪姓後裔持有,消失年代不明,可能是因1950年代建設義士碼頭而遭受破壞。
-
參考來源
-
〈48-m0761-004〉,中研院GIS中心「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
-
洪國雄,《澎湖的石滬》(澎湖:澎湖縣文化局,1999年)。
-
石滬資訊平台。https://stoneweir.info/
-
作者|吳令丞
知識建檔|2025-05-27。知識更新|2025-07-0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