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大井、師泉井
-
萬軍井與
施公祠同位於
馬公市中央里中央街1巷之民宅內。清
康熙二十二年靖海侯施琅攻克澎湖後,苦無飲水,乃鑿井禱告於神,井湧甘泉,萬軍汲之不竭,故名「萬軍井」。現今有了自來水後,此口井僅做為居民抽取井水培養豆芽之用。
-
文字引用|澎湖文化資產叢書
-
〈
施公祠與萬軍井簡介〉
-
清
康熙二十二年(西元
一六八三年)六月,提督福建水師攻澎,擊敗守澎總督劉國軒而領
媽宮,師苦無水,琅禱於神,井湧甘泉,萬軍汲之不竭,名曰萬軍井,或稱大井。
康熙三十五年(西元
一六九六年)琅卒,翌年命建
施將軍廟於
媽宮澳東街,
道光二十三年(西元
一八四三年),更名為
施公祠。
-
澎湖縣政府製
-
中華
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
何者為大?四孔井與萬軍井
-
媽宮中央老街有兩口著名的井泉,一為萬軍井,一為
四眼井。兩者均有政府立碑以記其事,茲抄錄於后:
-
〈
施公祠與萬軍井簡介〉
-
清
康熙二十二年(西元
一六八三年)六月,提督福建水師攻澎,擊敗守澎總督劉國軒而領
媽宮,師苦無水,琅禱於神,井湧甘泉,萬軍汲之不竭,名曰萬軍井,或稱大井。
康熙三十五年(西元
一六九六年)琅卒,翌年命建
施將軍廟於
媽宮澳東街,
道光二十三年(西元
一八四三年),更名為
施公祠。
-
澎湖縣政府製
-
中華
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
〈
四眼井簡介〉
-
馬公四眼井俗稱四孔井,似開鑿於明中葉。距今約四百餘年,水量豐沛。本井內徑寬一米四,為維護汲水安全及秩序,(逐)遂於其上鋪設長約二米二,厚約九公分之石板條六片,並挖鑿內徑約三十六公分之井口四個,據傳
中央街之舊名
大井街即因本井而得名。
-
澎湖縣政府製
-
中華
民國九十一年一月 立
-
〈
施公祠與萬軍井簡介〉稱萬軍井稱為大井;〈
四眼井簡介〉也稱:「據傳
中央街之舊名
大井街即因本井而得名」。兩口井到底何者才是「
大井街」的「大井」呢?
-
康熙22年(1683),施琅率軍攻擊澎湖,施琅提及:「且澎湖
八罩虎井大海之中,井泉甚少,供水有限,自臣統師到彼,每於潮退就海次坡中扒開尺許,俱有淡水可餐,從未嘗有。」施琅未提
媽宮萬軍井的事蹟,湧泉的地點也是在「
八罩虎井」而非
媽宮。施琅立碑於
1683年至
1684年之間的「
施將軍廟碑記」,亦無提及
媽宮萬軍井的任何神蹟。所謂「師苦無水,琅禱於神,井湧甘泉」並非發生在澎湖而是遠在福建的平海,澎湖萬軍井的神蹟,是後人移花接木的結果。
-
這段移花接木的歷史,大致始於
乾隆16年(1751)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澎湖大井(亦名大井頭):在
媽宮澳天后廟東。開鑿年代無考。國朝
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將軍侯施琅征克澎湖時,方六月苦旱,澳水多鹹,琅禱於天后,甘泉驟湧,即此井也。」從
1683年至
1751年,近70年的時間裡
媽宮的大井就是所謂的「萬軍井」。
-
乾隆32年(1767),由
胡建偉編撰的《
澎湖紀略》也提及
媽宮社大井為施琅征討澎湖時駐兵萬餘於此:「先時,水泉微弱,不足以供眾師之食;候虔禱於天后神,甘泉立湧,汲之不竭,兵無竭飲。至今此井水泉亦甚旺焉,但水味略覺有些鹻氣耳。」乾隆年間,澎湖大井(萬軍井)湧泉助師的傳說,已經非常普遍。《
澎湖紀略》又言
媽宮著名的七街一市:「
大井街:藥材舖、竹器舖、瓦器舖、磁器舖、麵餅舖、酒米舖、油燭舖、打銀舖、故衣舖。」準此,今日萬軍井與
施公祠所在的街道應為
大井街,可是事實並非如此。萬軍井前方的街道為右營橫街:「海味舖、酒米舖、雜貨舖、醬菜舖、綢緞舖、冬夏布疋舖、故衣舖、鞋襪舖、麵舖、涼煖帽舖、藥材舖、鮮果舖、檳榔舖、餅舖、磁瓦器舖、麻苧舖、油燭舖、豬肉案。」實際上,
大井街所在位置乃是
景福祠前方至
四眼井的南北巷道,兩者分屬不同的地點。
-
道光年間,
蔣鏞纂輯的《
澎湖續編》稱
媽宮社大井,俗呼施井,並收錄施將軍井歌:
-
井渫不食我心測,署東有井光黝黑。但足兵爨不及民,無乃虛此甘泉力!我聞當日施將軍,駐師告天天如聞;六月炎熇苦赫烈,井泉迸出如流雲。搜尋遺址
媽宮左,井寬丈許石闌妥;可以汲供萬人炊,但見井花開朵朵。灌嬰誠感出飛泉,耿恭下拜焚香烟,將軍真不讓前賢。又聞避難白鹿洞,金錢豹子聞嘲諷;雲臺大將圖儀容,從龍虎豹皆麟鳳。即此一井繫人思,千秋萬歲澎民資。澎民鑿井苦難竟,水鹻扐頑石扐勁。口苦唇焦俟井旁,直比鬱林井司命。此井不絕來源源,十三灣人同稱慶,至今尚姓將軍姓(人呼施井)。
-
從「井寬丈許石闌妥」可知,井寬一丈(10尺),換算成今日長度約3公尺左右。可是,萬軍井不過1米寬、3米深,
四眼井則深5.6米、寬2.2米左右。其次,石闌也就是石板,這口大井當時已有長條的石板保護著。從現今萬軍井與
四眼井的建材與規模,孰大孰小顯而易見;且
四眼井又有6條2.2米左右的石板保護,與道光年間志書的記載相符,真正的大井應是
四眼井,且
四眼井在道光年間可能已是今日所見的樣貌。
-
康熙61年(1722)6月,清巡臺御史黃叔璥抵臺後巡行各地,考察關隘、海道風信,撰有《臺海使槎錄》:「郡治濱海,各井皆澹水,微苦鹹;惟傀儡山馬兵營井極清冽,為郡中第一泉。安平城上,紅毛井水高於海,而味亦甘。彭湖居海之中,井亦澹水,以
觀音亭、副將署二井為最。萬壽亭一泉,屯兵萬餘,汲取不窮,今名萬軍井。」此萬軍井本位於清台南萬壽亭,然而此條目緊接在澎湖井泉之後,也是「屯兵萬餘,汲取不窮」,修志者若不察,「萬軍井」張冠李戴成為澎湖的事蹟,亦有可能。
道光25年(1845),「
海壇監生
劉印元成,敬買萬軍井邊瓦店一座二間,喜助
澎湖天后宮天上聖母香油之資」,此石碑鑲嵌在
天后宮內。
劉元成所買位於萬軍井旁的店舖究竟是指何座水井,依舊不明,卻是較早提及「萬軍井」三字者。
-
1895年4月15日,田代安定搭乘御用船萬國號自廣島啟航隨軍來澎湖,沿途書寫諸多漢詩,19日凌晨抵達澎湖。田代安定在
媽宮城作植物調查後,陸續前往
東衛鄉、
菜園鄉、
風櫃尾鄉、
小管港鄉、
大城北鄉等地。甚至於前往半坪島(
東嶼坪)紀錄當地植物。在澎湖活動期間的紀錄,田代安定將其命名為《澎湖島日記》。在4月21日
媽宮田野調查時,田代安定畫了一口井,有四個孔。毫無疑問,此井就是四孔井。這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四孔井圖稿。
-
施公祠原稱「
施將軍廟」,原位於
媽宮澳東街與
海壇館為鄰(今
署立澎湖醫院處)。
施將軍廟為施琅受封靖海侯後所建的生祠,並非
澎湖縣政府所立石碑稱為其死後所建者。
施將軍廟改名為
施公祠大約在
1832年至
1843年之間,其原因與通判
蔣鏞查在澎奉差因公遭風歿於王事者,皆無專祀,因而籌捐銅錢三十二千文,發交鹽館生息;又復籌捐銅錢四十千文,移營生息,附祭各木主於此以報之。
大正3年(1914)原館舍拆除興建澎湖島病院。
施公祠與
海壇館乃一同遷入原
海壇標兵伙房處共祀(現址),此附近又有一口小型水井,萬軍井與
施公祠的結合成為理所當然的連結。
-
清代
媽宮社的大井,從七街一市的分布,
大井街位於
四眼井所在地,萬軍井前的街道為右營橫街。其次,施將軍井歌的描述「井寬丈許石闌妥」,其型制與規模均指向今日的
四眼井而非萬軍井。道光年間,大井鋪設長條狀的石板,應與今日
四眼井的樣貌接近。其次,萬軍井的史蹟並非發生在澎湖而是福建,此種張冠李戴的現象常出現於過去史料傳鈔的誤解。第三,大井成為施將軍井的傳說,大致在乾隆年間成型。然而,萬軍井與
四眼井相近,皆位於
天后宮東偏,也造成兩者的混淆。大正年間,位於
媽宮社東街的
施公祠拆遷於今日現址,祠廟前方又有一口小井,兩者因此結合為一體。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