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施公祠記錄

影像分類:寺廟廟宇  2017施公祠記錄|拍攝日期:2017-04-06(星期四)

施公祠

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隱藏資訊

同義詞彙|施將軍廟
-
施公祠及萬軍井位於天后宮東側中央街,施公祠原稱「施將軍廟」,本祠原位於媽宮澳東街與海壇館為鄰(今署立澎湖醫院處)。原創建於1684(清康熙23)年,施琅受封靖海侯後所建的生祠。1832年(道光12)年後,因入祀海壇殉職官兵木主,乃易名為施公祠。1843(道光23)年由海壇右營戎澎兵丁捐餉銀重修,並立碑記載。
-
道光癸卯年花月,施公祠重修,海壇右營戎澎各隊目兵丁等四百二十八名共捐餉銀壹百二十八兩四錢正,董事海壇劉印元成另捐餉銀貳拾兩正,海壇各伙房長仝公立。
-
1914(日治大正3)年原館舍拆除興建澎湖島病院。施公祠與海壇館乃一同,遷入原海壇標兵伙房處共祀(現址)。
-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曾為南明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的部將,後來因隙恨轉向降清。1662(清康熙元)年擢升為福建水師提督,1683年康熙22年)年施琅率水師攻打澎湖,與明鄭守軍於澎湖海戰,明將劉國軒戰敗後由吼門遁逃。鄭成功孫鄭克塽隨即降清,並被封為漢軍公。施琅因征台有功清廷封為靖海侯,施琅派兵進駐澎湖後,清廷准予施琅於澎湖收取澎民之船等規費每年1200兩,做為私人經費。至1737年乾隆2年)年4月25日,內閣奉上諭:「朕查閩省澎湖地係海中孤島,並無田地可耕,附島居民,咸置小艇捕魚,以糊其口。其年提臣施琅倚勢霸佔,立為獨行,每年得規禮1200兩。行家任意苛求漁人多受剝削,頗為沿海窮民之苦果。著總督郝玉麟宣朕諭旨,永行禁革……。」自此澎湖島居民始脫離施琅的苛捐之苦。
-
施公祠由高聳的院墻與左右間仔和正廳所構成,進入院門後即為中庭,左右兩房為間仔,正廳前有一開敞的拜庭。正廳屋頂為燕尾式屋脊,兩旁間仔是單脊硬山式馬背,整體建築形式屬澎湖傳統的合院格局。祠院除了前排中間紅臉的神像是施琅外,後排中供奉媽祖,左邊為玉帝爺,右邊為海山城隍爺及范、謝將軍。西邊案桌供奉1832(道光12)年赴台平定「張丙之亂」殉職的海壇鎮鏢楊高陞及澎湖水師高清河等官兵的神位,祠內有「寰海皆春」古匾,由1835道光15年)年澎湖水師副將詹功顯所題。天井西側牆上嵌有兩塊古碑,一是1842(道光22)年間的兩任澎湖通判玉庚及王廷幹仝立的「大媽宮天后娘娘香油公〇碑」,另一是1843道光23年)年施公祠重修古碑
-
1682(清康熙21年)年施琅率軍駐紮福建莆田的平海準備征伐澎湖之際,即教播媽祖庇佑,湧泉濟師之語來振奮軍心。1735雍正13年)年澎湖廳通判周于仁撰《澎湖志略》,將平海的神跡傳說附會到澎湖之上:「按天后即媽祖,康熙二十三年六月靖海侯施琅奉命征鄭克塽,取澎湖;入廟拜謁,見神衣半濕,始知實默佑之。又師苦無水,琅禱於神,井湧甘泉,數萬師汲之不竭。今其井尚存,名曰大井。及行,恍見神兵導引;至鹿耳門,水漲數信,戰艦得徑入,賊驚奔潰。琅上其事,奉昭加封天后。雍正四年,奉旨賜「神昭海表」匾額。雍正十二年,余請於上憲,與關帝廟春秋祭祀,俱取之正供云」。固此民間就此位於澎湖天后宮東側的井稱為「大井」又稱之為「萬軍井」、「師泉井」迄今。
-
萬軍井位於天后宮東側,施公祠斜對面巷內,依1622年荷蘭艦隊司令官《雷爾生日誌》記載,荷人抵澎後於小廟旁(媽祖宮、天后宮)水井取水。文中提到的廟旁水井應是萬軍井。依此記載此井開鑿年代與天后宮應屬同一時期。
-
資訊來源|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
施公祠及萬軍井位於天后宮東側中央街,施公祠原稱「施將軍廟」,本祠原位於媽宮澳東街與海壇館為鄰(今署立澎湖醫院處)。施將軍廟為施琅受封靖海侯後所建的生祠。依據施琅自己所撰寫的碑記云:
-
閩海汪洋之東,有島曰澎湖,明朝備倭,更番戍守。及鄭氏據臺灣,勢為咽喉,環島要害,皆設礮臺,因以為城。康熙二十年辛酉八月間,余奉命專征至閩,群議咸以浩渺之表,難以奉膚。余乃矢策,繕舟楫,訓甲兵,歷有歲餘。以二十二年癸亥六月十四日乘南風由銅山進師,直抵八罩。偽帥劉國軒統眾拒敵,適風息潮退,難以進取,余暫收軍八罩。再申軍令,以二十二日揚帆齊發,礮聲駭浪,火焰衝天,將士用命奮戰,盡焚其舟,而破其壘。偽軍全沒,屍浮海中,以□青波。時以為偽帥俱亡,不知其僅以身免,乘小艇匿敗艘二十餘遁去也。所有在水中撈起偽將士八百餘,帶傷負創、喘息猶存者,具施以醫藥,浹月痊愈。仍給糧食,撥船載歸,令其傳諭臺灣,束身歸命。其陸地偽將卒楊德等四千餘員名,倒戈乞降。余更奏請,奉有旨:赦其前罪。是以臺灣人心咸知有生,紛紛內潰。偽藩及偽文武,自度勢窮難保,修降表至矣。余□於八月□□,躬臨赤崁受降,海疆從是廓清。以數十年未靖之波,臨淵血戰始定,則斯島謂非巖區矣!爰是誌於□□□朝□成之,故記之云。
-
太子少保、靖海將軍、靖海侯世襲罔替、水師提督事務施琅立。
-
從該篇施琅自己所撰寫之碑記,雙方攻防情形彷彿近在咫尺,發生未久記憶猶新。依據《臺灣南部碑文集成》推測:其中佚者八字,「以□青波」,疑係「以殷青波」之失;「余□於八月□□,躬臨赤崁受降……」一句,按施琅另撰之「平臺紀略碑記」,知係「余遂於八月望日」之風化。然另外之「爰是誌於□□□朝□成之」句,散佚之字極可能是碑文日期,卻不得而知。「平臺紀略碑記」係施琅於康熙24年正月所立。從「施將軍廟」的字裡行間語氣推測也極可能是施琅攻克澎湖、臺灣不久之後所立,當在1684年前後。
-
1832(道光12)年成書之《澎湖續編》仍稱此廟為施將軍廟,然依據廟中1843(道光23)年由海壇右營戎澎兵丁捐餉銀重修碑記顯示:
-
道光癸卯年花月,施公祠重修,海壇右營戎澎各隊目兵丁等四百二十八名共捐餉銀壹百二十八兩四錢正,董事海壇劉印元成另捐餉銀貳拾兩正,海壇各伙房長仝公立。
-
施將軍廟改名為施公祠當在1832年1843年之間。其原因與通判蔣鏞查在澎奉差因公遭風歿於王事者,皆無專祀,因而籌捐銅錢三十二千文,發交鹽館生息;又復籌捐銅錢四十千文,移營生息,附祭各木主於此以報之。有密切相關。
-
1914(日治大正3)年原館舍拆除興建澎湖島病院。施公祠與海壇館乃一同,遷入原海壇標兵伙房處共祀(現址)。
-
文字來源|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03-07。知識更新|2024-06-1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資訊

施將軍廟碑記:閩海汪洋之東,有島曰澎湖,明朝備倭,更番戍守;及鄭氏據台灣,勢為咽喉,環島要害,皆設炮台,因以為城。康熙二十年辛酉八月間,餘奉命專征至閩,群議咸以浩渺之表,難以奏膚。餘乃矢策繕舟楫、訓甲兵,歷有歲餘。以二十二年癸亥六月十四日乘南風由銅山進師,直抵八?。偽帥劉國軒統眾拒敵;適風息潮退,難以進取。余暫收軍八?,再申軍令,以二十二日揚帆齊發,炮聲駭浪,火焰衝天;將士用命奮戰,盡焚其舟,而破其壘。偽軍全沒,尸浮海中,以□青波?。時以為偽帥俱亡,不知其僅以身免,乘小艇匿敗艘二十餘遁去也。所有在水中撈起偽將士八百餘,帶傷負創、喘息猶存者,俱施以醫藥,浹月痊愈;仍給糧食,撥船載歸,令其傳諭台灣,束身歸命........


施將軍廟:廟在媽宮澳東街。前水師提督施琅平台有功,封靖海侯,官民建祠祀之。通判蔣鏞查在澎奉差因公遭風歿於王事者,皆無專祀,因籌捐銅錢三十二千文,發交鹽館生息;又籌捐銅錢四十千文,移營生息,附祭各木主於此以報之。


施將軍廟:在媽宮澳東街。前靖海將軍水師提督施琅平台有功,封靖海侯,官民建祠祀之。通判蔣鏞查在澎奉差因公遭風歿於王事者,皆無專祀,因籌捐銅錢三十二千文,發交鹽館生息;又籌捐銅錢四十千文,移營生息,附祭各木主於此以報之。


▲隱藏連結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