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街內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中央老街、中央街
-
中央里是澎湖發跡最早的地區,也是開發最早,範圍包含頂街下街。相傳早期澎湖附近海域漁產非常豐富,所以唐山(大陸)一帶漁民經常到此捕魚滯留,或有時遇到暴風雨停泊於此上岸避風,久之發現此地頗適合居住,於是攜家帶眷落腳於此(疑為澎湖早期之移民),並且自家鄉請來媽祖供奉,以做為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歸來。而當時尚無碼頭,每當海水漲潮時,即高漲至現今天后宮前廣場,於是廣場前成為販賣魚肉、蔬菜等的集散地。在胡建偉的《澎湖紀略》中說明當時全澎湖唯獨媽宮有埠頭乃成為都市,唯其市觀,只有商店之集聚(清朝僅有街無路),故稱此地街內。
-
文獻引用|《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
街內?街外?
-
澎湖紀略》<街市>:澎湖自歸版圖而後,生齒日繁、資用日廣,況地土磽瘠,不產百物,所有衣食、器用悉取資於外郡。如布疋、綢緞、磁瓦、木植等貨,則取資於漳泉;米穀、雜糧、油糖、竹藤等貨,則取資於臺郡;無一物不待濟於市,則通商惠工實守土者之所有事也。況一十三澳並無馬頭、市鎮以及墟場交易之地,率皆遠赴媽宮埠頭購覓買售。然媽宮之所以諸貨悉備者,固在於坐賈開舖之人,而亦半藉於往來商船隨帶臺、廈貨物,以致於足用也。在此背景下,臺夏郊之商業組織於焉產生,媽宮逐漸形成七街一市的規模。七街包括倉前街、左營街、大井街、右營直街、右營橫街、渡頭街、海邊街;一市則為魚市。七街一市範疇成為我們今日所熟悉的「街內」意涵。然而,百多年前是否如此?
-
清代文石書書院的產業即包括大井頭街瓦店一座,街內瓦店一座,街仔口瓦店一座,左營街瓦店二座。由此觀之,「街內」一辭又似乎另有所指,而非七街一市的總稱。《澎湖廳志》也提供另一種說法:「然郊商仍開鋪面,所賣貨物,自五穀、布帛以至油酒、香燭、乾菓、紙筆之類及家常應用器,無物不有,稱為街內。其他魚肉、生菜以及熟藥、糕餅,雖有店面,統謂之街外;以其不在臺廈郊之數也。」從上引文,清代「街內」與「街外」的分法,係以臺廈郊實業為中心。參與臺廈郊實業經營兩岸三地貿易的商號才稱為街內;反之,則為街外。這也反映臺廈郊實業在清代的媽宮街獨樹一格的重要地位。
-
作者|許玉河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資訊

大井街:藥材鋪、竹器鋪、瓦器鋪、磁器鋪、面餅鋪、酒米鋪、油燭鋪、打銀鋪、故衣鋪。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