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礁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運
空運
陸運
06|衛生
醫療院所
公衛醫療
環境衛生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08|治理
選務
戶政
行政
財稅
民生
軍事
遊憩
社福
司法
09|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2020中央街記錄|
拍攝日期:2020-04-15(星期三)
知識分類|
類:
地理
地名
方位地名
類:
地理
地名
街巷地名
區:
馬公市
中央里
地名
───
街內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中央老街、中央街
-
中央里
是澎湖發跡最早的地區,也是開發最早,範圍包含
頂街
和
下街
。相傳早期澎湖附近海域漁產非常豐富,所以唐山(大陸)一帶漁民經常到此捕魚滯留,或有時遇到暴風雨停泊於此上岸避風,久之發現此地頗適合居住,於是攜家帶眷落腳於此(疑為澎湖早期之移民),並且自家鄉請來媽祖供奉,以做為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歸來。而當時尚無碼頭,每當海水漲潮時,即高漲至現今
天后宮
前廣場,於是廣場前成為販賣魚肉、蔬菜等的集散地。在
胡建偉
的《
澎湖紀略
》中說明當時全澎湖唯獨
媽宮
有埠頭乃成為都市,唯其市觀,只有商店之集聚(清朝僅有街無路),故稱此地街內。
-
文獻引用|《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
街內?街外?
-
《
澎湖紀略
》<街市>:澎湖自歸版圖而後,生齒日繁、資用日廣,況地土磽瘠,不產百物,所有衣食、器用悉取資於外郡。如布疋、綢緞、磁瓦、木植等貨,則取資於漳泉;米穀、雜糧、油糖、竹藤等貨,則取資於臺郡;無一物不待濟於市,則通商惠工實守土者之所有事也。況一十三澳並無馬頭、市鎮以及墟場交易之地,率皆遠赴
媽宮
埠頭購覓買售。然
媽宮
之所以諸貨悉備者,固在於坐賈開舖之人,而亦半藉於往來商船隨帶臺、廈貨物,以致於足用也。在此背景下,臺夏郊之商業組織於焉產生,
媽宮
逐漸形成七街一市的規模。七街包括倉前街、左營街、
大井街
、右營直街、右營橫街、渡頭街、海邊街;一市則為魚市。七街一市範疇成為我們今日所熟悉的「街內」意涵。然而,百多年前是否如此?
-
清代
文石
書書院的產業即包括大井頭街瓦店一座,街內瓦店一座,街仔口瓦店一座,左營街瓦店二座。由此觀之,「街內」一辭又似乎另有所指,而非七街一市的總稱。《
澎湖廳志
》也提供另一種說法:「然郊商仍開鋪面,所賣貨物,自五穀、布帛以至油酒、香燭、乾菓、紙筆之類及家常應用器,無物不有,稱為街內。其他魚肉、生菜以及熟藥、糕餅,雖有店面,統謂之街外;以其不在
臺廈郊
之數也。」從上引文,清代「街內」與「街外」的分法,係以
臺廈郊實業
為中心。參與
臺廈郊實業
經營兩岸三地貿易的商號才稱為街內;反之,則為街外。這也反映
臺廈郊實業
在清代的
媽宮街
獨樹一格的重要地位。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03-26。知識更新|2025-02-26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文獻紀錄
|
▲隱藏資訊
大井街:藥材鋪、竹器鋪、瓦器鋪、磁器鋪、面餅鋪、酒米鋪、油燭鋪、打銀鋪、故衣鋪。
知識相簿|
2020街內記錄
1
張影像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造船廠
|
造船廠
建國黃昏市場
|
解嚴後
|
光復里
|
市場
國際市場
|
戒嚴期
|
光復里
|
市場
公務人力培訓中心
|
中興里
|
社會教育
菊島之星
|
光復里
|
市場
海上貨運
|
海運發展
勸戒賭博歌:鸞書中的臺語文學
|
鸞堂
魚市場
|
市場
青青草園
|
公園
離島的交通設施
|
海運發展
氣象站前反空降堡
|
戒嚴期
|
復興里
|
軍事建築
南寮前海宮
|
南寮村
|
土地公廟
空軍通訊站電影院
|
鎖港里
|
電影院
東石張姓
|
康熙
|
東石村
|
張姓
海上貨運
|
海運發展
石油公司
|
戒嚴期
|
重慶里
|
待分類建築
勸戒賭博歌:鸞書中的臺語文學
|
鸞堂
魚市場
|
市場
青青草園
|
公園
離島的交通設施
|
海運發展
平台知識總數
7,537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