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開澎天后宮、澎湖天后宮、媽宮天后宮、馬公天后宮、媽祖宮
-
媽祖宮不但是澎湖的「闔澎」三大公廟之首,也是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但是創建於何時卻始終沒有定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明
萬曆32年(1604)就已經存在,清
康熙3年(1664),曾經被荷軍燒毀,事後居民再予重建;清
康熙22年(
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軍隊攻佔澎湖。施琅認為是媽祖顯靈相助之功,於是奏請加封。清廷曾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來澎湖致祭,同時在
康熙23年(1684),正式加封媽祖為「天后」,從此「媽祖宮」成為享用「每歲三祭,物用太牢」的祀典廟,稱為「天后宮」。
-
日治時期,曾在
大正8年(1919)稍做整修,並且在祭磐下挖出明
萬曆32年所鐫的「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古碑一個。到
大正11年(1922)廟貌已「頗形殘缺,實不堪為棲神之所」,因此重修之議再起。這次的重修由
臺廈郊會館及一些日本人所主導,「在街諸紳商共相議,舉董事四十五人,藉郡守竹下康之及街長
上瀧宇太郎之力,申請督憲許可」,並推舉街內出身的聞人
陳柱卿擔任總董事。工程由大木師傅
藍木承攬,並且邀請多位唐山及本地的師傅參與,於翌年完工。在「買廟邊店屋,移故址,築新基,增前進,造後樓」之後,廟貌才成為面闊五間,縱深三進帶天井的格局。此後媽祖宮又歷經了數十年的風雨飄刮及戰後軍人、軍眷的佔用,以致香火日益衰微,廟貌更加殘破。到
民國68年(1979),媽祖宮的歷史價值再度受到重視後,才在
民國72年(1983)被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並由政府主導,依循「殘跡保存」的原則展開修建,媽祖宮才得以恢復舊貌,並延續其香火。
-
資訊來源|
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
位於
馬公市中央里的天后宮,不但是澎湖的「闔澎」三大公廟之首,也是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它的前身極可能是從宋、元以來,福建漳、泉一帶商賈、漁夫路過澎湖或農漁時,在海邊搭建來奉祀「媽祖」的小廟。國內最早的可靠史料是明神宗
萬曆32年(1604),浯嶼欽依把總沈有容曾在這裡諭退荷軍將領韋麻郎,現有石碑保存在天后宮的清風閣為證,顯然當時已有天后宮了。澎湖天后宮的歷史悠遠,歷代或同一個朝代對天后宮的稱呼多不相同。萬曆年間稱為天妃宮,俗稱媽祖宮,明代也稱為「娘宮」、「媽娘宮」、「娘
媽宮」、「
媽宮」等,廟名也是地名。
-
清
康熙22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進攻澎湖,打敗明鄭守軍。施琅認為能取勝全靠媽祖顯靈相助,於是奏請康熙皇帝加封。清廷准奏,並且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來澎湖致祭。第二年就正式加封媽祖為天后。從此媽祖宮又稱為「天后宮」。日治
大正9年(1920)日本政府將
媽宮澳改名為「
馬公街」,從此「
媽宮」成了「
馬公」。
-
大正11年(1922)馬公臺廈郊商戶倡議,聘請潮州大木師
藍木負責重建工程,將天后宮改建成現在的巍峨風貌。今日天后宮係由三川殿、正殿與清風閣所組成,其間並以天井分隔,以護龍、廊道做為聯繫,廟勢隨著地形逐進爬昇。在建築外觀上白灰的石牆,其綿延猶如山岳的稜線,搭配屋頂的起翹,豐富了天后宮的天際線;而內部羅列的石柱,搭配細緻的石雕、鑿花與彩繪,更是眾人注目的焦點。
民國68年(1979)天后宮的歷史價值再度受到重視,並在
民國72年(1983)被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由政府主導,依循「殘跡保存」的原則展開修建,媽祖宮才得以恢復舊貌,延續其香火保存迄今。
-
天后宮目前供奉的媽祖神像都是金面媽祖,頭帶后冠,慈眉善目,雍容和藹。這和施琅因天妃媽祖庇佑而攻佔澎湖,於
康熙23年(1684)敕封為天上聖母,賜金面有關。鎮殿的是大媽,分祀左右的稱為二媽、三媽,三尊神像與千里眼、順風耳等一起供奉於神龕中。
-
民國84年(1995)澎湖縣政府委託
澎湖采風文化學會負責邀集精研古蹟、歷史、建築及文物相關人員進行展示規劃,在天后宮內設置了文物陳列室,期能將天后宮所蘊藏的文物珍藏,介紹給國人。
-
文字來源|澎湖縣文化資產叢書
-
澎湖天后宮清風閣
-
澎湖天后宮後殿清風閣,為天后宮
1923年改建之二層樓加護室之建築,又名公善樓。一般對清風閣的介紹,多言此地是早期地方仕紳籌畫公益事業,教授漢學或澎湖文人聚會之所。《開臺澎湖天后宮志》便言
陳梅峯於此留有
大正丙寅年(1926)教授漢學的對聯:「文教振瀛壖是經是營重見鳳棲手造 風雲致霖雨既霑既足欣占魚梦躬親」。另外:「
清氣得來新處萃 風光不與昔時同」,相傳此聯為媽祖降鸞時所撰,亦為
大正丙寅年(1926)年之作品。清末已降,文人士子企圖透過
鸞堂活動,以神道設教渡災解劫,藉以改善社會風氣,成為清末以來
鸞堂設立的主要動力。天后宮曾於1926成立
鸞堂:修身社勤善堂,由於正殿奉祀媽祖諸神,文人以清風閣為
扶鸞地點相對隱蔽,也可避免對正殿祭祀的干擾。
-
1924年天后宮改建後,
西瀛吟社員確實以此為聚會場所。臺灣日日新報於該年10月20日報導:「於去十三日午正,開繫缽吟會於天后宮二層樓上。是日雨後,秋高氣爽,吟致最好。午前至者,雖僅合登瀛州之數,而午後乘暇興而會擊者,合計廿餘人,且有遠自
西嶼庄來者,題體詩鐘,拈伯夷及看護婦,格定籠紗,計得五十餘聯。午宴後,錄付李修文、陳西湖小吏兩詞宗評定。由無名氏進呈贈品畢,歡談詩家樂趣,入夜諸詩星復聯吟於陳紫髯翁之精舍,興復不淺。」文中的天后宮二層樓上,即是清風閣,此次詩鐘比賽由李修文、陳西湖小吏評定。陳西湖小吏為
陳梅峰,西湖小吏也就是
湖西小吏,
陳梅峰擔任
湖西庄長後之別號。陳紫髯翁乃
陳錫如(
1866-
1928),本名天賜,字鍾靈,別號近市居士,晚號紫髯翁。復依臺南新報之報導,此次詩鐘評選,左右元分別為
鮑迪三與歐水晶所獲。
-
昭和8年(1933)10月,林獻堂遊歷澎湖。10月4日上午,林獻堂在郭禮、
高順賢陪同下,拜訪陳道生、
蔡獎、
吳爾聰、王興武、
戴耀閭、
郭遠、
大磐誠三廳長等人。次觀媽祖宮、城隍廟、
觀音亭、
文石書院等處。晚間六時澎湖諸人於天后宮清閣風設宴歡迎林獻堂,由
陳梅峰作主人代表述歡迎辭,出席者:郭禮、
吳爾聰、
蔡獎、
戴耀閭、王興武等四十八人,熱鬧非凡。
-
「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清風閣之名或有此意。草創之初,人文薈萃於一時。屬風流人物,今俱往矣。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雅虎祭文
-
《續修臺灣府志》卷七〈典禮〉「祠祀」載:「澎湖廳天后宮:在媽祖澳。
康熙二十三年,水師提督施琅克澎湖,入廟見神像面有汗,衣袍俱濕;知為神助。事聞,特遣禮部郎中雅虎致祭,祭文鐫額懸於堂」(余文儀1764:334)。《
澎湖廳志》卷首〈皇言錄〉收錄「御祭文」(
林豪1893:4)。《光復以前臺灣匾額輯錄》一書亦錄「御祭文」全文,並謂「此匾原立澎湖縣
馬公市媽祖宮(天后廟),民初尚存,而今已失其所之」(鄭喜夫、莊世宗1988:7)。此說之根據不知為何?假如「民初尚存」,那麼民初天后宮改建時,相關文獻應會提及此一匾額,但卻都不曾見。據《天妃顯聖錄》引〈歷朝顯聖褒封共二十四命〉,有「皇清
康熙19年〔1680〕,將軍萬正色以征勦廈門得神陰助取捷,並使遠遁,具本奏上,勅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23年
(1684),琉球冊使汪以水道危險荷神護佑復命,奏請春秋祀典;又將軍侯施以澎湖得捷默叨神助,奏請加封;俱差官賫香帛詔誥到湄褒嘉致祭」。又同書〈歷朝褒封致祭詔誥〉有「
康熙23年(1684)8月24日奉旨:依議。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賫香帛到湄詣廟致祭,御祭文曰:
-
『國家茂膺景命,懷柔百神,祀典具陳,罔不祗肅。若乃天休滋至,地紀為之効靈,國威用張,海若於焉助順,屬三軍之奏凱,當專譯之安瀾,神所憑依,禮宜昭報。惟神鍾靈海表,綏奠閩疆,昔藉明威,克襄偉績,業隆顯號,禋享有加。比者慮窮島之未平,命大師之致討,時方憂旱,光澤為枯,神實降祥,泉源驟湧,因之軍聲雷動,直搗荒陬,艦陣風行,竟趨巨險。靈旗下颭,助成破竹之功,陰甲排空,遂壯橫戈之勢。至於中山殊域,冊使遙臨,伏波不興,片帆飛渡,允茲冥佑,豈曰人謀。是用遣官,敬修祀事,溪毛可薦,黍稷惟馨。神其佑我家邦,永著朝崇之戴,眷茲億兆,益弘利賴之功。惟神有靈,尚克鑒之』」!
-
顯然當時禮部郎中雅虎等是賫香帛到福建湄洲天妃神祠致祭,並非到澎湖的天妃廟。因此,澎湖天后宮應本無。至於《
澎湖志略》等志書所稱:「施琅攻克澎湖,入媽祖廟拜謁,見神像面有汗,衣袍半濕,始知實為媽祖默佑」的神蹟,《
澎湖廳志》已指出其謬誤處(
林豪1893:381)。惟今湄洲媽祖祖廟內不知尚保有該祭文匾額否。筆者大約在
民國86年(1997)間曾收視(並錄下該節目)大陸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天涯共此時》節目的〈施琅收復台灣〉單元,影片報導福建東山島的天后宮內尚保有完好的「御祭文」木匾,或許該匾為目前世上僅存者。
-
文字來源|開臺澎湖天后宮志
知識建檔|2017-02-27。知識更新|2024-06-22
修正建議回報天妃宮:在東西衛澳。澳前有案山,其澳安瀾,可泊百餘艘,係鄭芝龍建,偽藩更新之,今其靈猶加赫濯焉。
康熙二十三年六月,王師攻克澎湖,靖海侯施公琅屯兵天妃澳,入廟拜謁,見神衣半身沾濕;自對敵時恍見神兵導引,始悟戰勝實邀神助。又澳中水泉,僅供居民數百人飲;是日,駐師數萬,方以無水為憂,而甘泉沸湧,汲之不竭。表上其異,奉詔加封天后...
按天后即媽祖,康熙二十三年六月靖海侯施琅奉命征鄭克塽,取澎湖;入廟拜謁,見神衣半濕,始知實默佑之。又師苦無水,琅禱于神,井湧甘泉,數萬師汲之不竭。今其井尚存,名曰大井。及行,恍見神兵導引;至鹿耳門,水漲數倍,戰艦得逕入,賊驚奔潰。琅上其事,奉詔加封天后。雍正四年,奉旨賜「神昭海表」匾額。雍正十二年,余請于上憲,與關帝廟春秋祭祀,俱取之正供云。
天宮廟在媽宮澳,距廳治五里。天后林姓,世居莆之湄洲嶼.....我師克澎湖,恍有神兵導引;及屯兵媽宮澳,靖海侯施琅謁廟,見神衣半濕,始悟實邀神助。又澳中水泉止可供數百口,是日駐師萬餘,忽湧甘泉,浥之不竭。施琅上其異,敕建神祠於其原籍湄洲,勒文以紀功德.....魚市(在媽宮廟前,系逐日趕赴,並無常住鋪舍)
天后宮東廊石碑記澎湖游擊柳圓(蓬萊人):天后為水師福曜,凡操舟楫者莫不受其德澤。我朝褒封錫匾,典至渥也。圓叨調澎左,得登廟堂,瞻禮聖像。然香燈斷續,亦非所以昭誠敬。爰是謀之澎廳周君、協鎮顧公,莫不嘉其義舉,樂成厥事,各捐俸紋銀十二兩。圓亦捐廉十二兩,共成三十六兩,買黃明店收稅,月得銀六錢五分紋庫,付諸鄉老,以為廟中香費,垂諸永久。謹勒數言於石,以志盛事云。
天后宮西廊碑記澎湖廳何器(豐城人):粵稽分圻設郡,崇祀明神,原為黎民禱祈創建也。澎自康熙二十二年底定,文武分治,兵役戍守。而媽宮一汛,扼要隘口,奉祀天后神像,蓋造行宮二進;較場之北有山西關夫子神廟,其水口又有水仙五王廟像。凡往來哨商船隻,利涉重洋,無非諸神英靈赫濯,實默佑焉。我朝錫命褒封,敕光祀典。春秋二祭,駿奔走在廟者,文武各官也;歲時伏臘,奉酒醴明虔者,耆老黎庶也。厥地惟中,厥典至隆;守斯土者,而欲誠敬明禋,必先潔修神宇。第天後宮諸廟,年歷久遠,風雨飄刮,磚瓦坍塌、棟宇傾頹,興修之舉不可緩也。爰是會捐倡修。歲庚午春二月,天後宮重建,秋八月告竣.......
廟在媽宮澳。乾隆四年以前事,載「紀略」。乾隆五十七年,協鎮李南馨、左營游擊羅光昭、右營游擊黃象新、左右營守備雷鳴揚、聶世俊會同蘇松鎮、孫全謀、千總李光顯倡捐重修。嘉慶二十三年,前廳升寶、澎協陳一凱、護協蕭得華、護左營游擊江鶴、護右營游擊李如榮、左右營守備周萬清、吳國彩倡捐勸修。
天后宮:在媽宮澳。康熙二十二年我師克澎湖,潮水漲三尺,井湧甘泉,知為神助。事聞,敕建神祠于湄洲(勒文以紀);次年,加封天後。六十年,台匪竊發,我師進攻鹿耳門,水漲數尺,七日克複;巡台御史禪濟布奉聞,賜「神昭海表」匾額。乾隆四年,前廳周於仁、協鎮顧元亮、游擊柳圓共捐三十六兩,買黃明店屋,每月租銀六錢半,為香火之費(勒石廟中)。庚午年間,前廳何器、澎協邱有章改造後殿(有碑記)。五十七年,協鎮李南馨、游擊羅光昭、黃象新、蘇松鎮孫全謀等捐修。嘉慶二十三年,前廳升寶、澎協陳一凱、護協蕭得華、游擊紅鶴、李如榮倡修。
天后宮:每歲三祭,開支額外錢糧銀一十七兩零,物用太牢。祭日文武官行禮,與武廟同;並致祭後殿,用少牢。是日行禮後,並致祭節孝祠(按「台灣府志」載:康熙二十二年水師提督施琅克澎湖,入廟見神像面有汗,衣袍俱濕,知為神助。事聞,遣體部郎中雅虎致祭。其祭文鐫額,懸於堂上。今考施侯奏疏,與此略異,詳「舊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