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中屯石滬漁業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中屯村共有9口石滬,若以中屯橋為界,則橋東有三口,分別為新滬、半流、深滬崁。中屯橋西有東邊滬仔、西邊滬仔。永安橋西在牛相鬥與12客公廟之間有城後、蟳廣兩口,村廟永安宮西側、中屯嶼仔之北有西面滬,滬仔下兩口。
-
新滬建於1925年,施工期兩年多,為中屯村最晚建的石滬,本因設計不良無法集魚,改建伸腳後方始奏功,共分四股,分持於曾、吳、歐姓手中,民國41年曾有鯊魚300公斤,民國54年也有臭肚500公斤的記錄,因沙港人常會到滬內捕魚,屢有糾紛發生。
-
半流滬建於清朝,股份共6-7股屬鄭、陳持分,因石材屢被盜採,故其功能逐漸衰微。深滬崁亦建於清朝,共分6股,楊姓曾姓所持,每年10月10日拜滬後抽闞,若遇大潮水,則6人共同巡滬,楊氏股權本與鄭姓共有,日據時代54天才輪巡一次,光復後,楊重卿先生與鄭氏談判後以高價購入所有股份。西邊滬仔、東邊滬仔兩口股權原屬張姓,建中屯橋後毀壞。滬仔下,西面滬則屬郭姓人家,郭氏兄弟郭鎗、郭城、郭契轉賣給呂騰芳,共分10股,10月10日抽閹決定巡滬權,有探滬行為。至於永安橋西的蟳廣、城後兩口滬均屬弧形石堤,原屬謝姓人家,光復後,擴建永安橋時賣給施工單位因此消失(謝萬里口述)。根據中屯村民的說法"中西村的坪仔滬原屬中屯,因當時中屯馬公必經今3號道路上的中西,迫於無奈,只好將此拱手讓給中西村。(此事並未相對訪查中西村民)
-
文字引用|澎湖的石滬
知識建檔|2025-05-26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