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網站首頁
02|關於平台
03|知識搜索
04|澎湖文獻資料庫
05|聯絡我們
880|馬公市
881|西嶼鄉
882|望安鄉
883|七美鄉
884|白沙鄉
885|湖西鄉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工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嶼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上交通
空中交通
陸上交通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08|商業
商店
查詢
宗教
寺廟
廟宇概論
───
媽宮三甲與闔澎三大公廟
澎湖縣
馬公市
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清代
媽宮社
有三甲,分別為
東甲
、
南甲
、
北甲
。「
東甲好筆尾
,
南甲好櫓尾
,
北甲好龜粿
」的俗諺,也反應
媽宮
三甲社會經濟發展的特色。其次,
天后宮
、
觀音亭
及
城隍廟
號稱三大古廟,係闔澎所共同敬奉之三大公廟,過去由
馬公
三甲輪流管理各廟,各甲角頭廟之管理委員會,每年輪流兼管以上三廟。
-
媽宮
三甲形成於何時?與上述
媽宮
三甲俗諺和闔澎三大公廟彼此之間有無關連,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來探討。
-
媽宮
三甲之地名,乾隆朝的《
澎湖紀略
》與道光年間的《
澎湖續編
》均未記載。《
澎湖廳志
》始云:「澎湖各澳八十餘社,惟
媽宮
一社分為東、南、北三甲,人煙稠密」。
同治13年
(1874)
臺灣爆發牡丹社事件,
媽宮
紳士
黃步梯
、郭朝熙等,捐募三甲、壯勇二百名,備置號甲送點。郊戶黃學周等,亦募勇七十名,在
媽宮
巿設局訓練。從上述兩則
媽宮
三甲的文獻紀載,
媽宮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最遲於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已有三甲的分法。
-
其次,「
東甲好筆尾
」意指
東甲
文風鼎盛,指標人物為
郭鶚翔
與
鄭步蟾
。
郭鶚翔
,
媽宮東甲
人,
同治9年
(1870)
庚午科舉人,
文石書院
」第35任山長。
鄭步蟾
,
媽宮東甲
人,13歲中秀才,22歲赴鄉試中舉,隨即被任為
文石書院
山長。兩人同樣活躍於同治年間。
南甲
靠近
媽宮港
,居民大多有一身搖櫓的好功夫,故云「
南甲好櫓尾
」。
北甲
因此地早年清朝
班兵
所建的媽祖館、
銅山館
建在這一帶,因而吸引不少
銅山
籍的糕餅師傅前來定居,
盛興餅店
即創立於
同治3年
(1864)
。綜而言之,「
東甲好筆尾
,
南甲好櫓尾
,
北甲好龜粿
」的俗諺,也應形成於同治年間以後。
-
第三,
媽宮
三甲各有一角頭廟,分別為
東甲北極殿
、
南甲海靈殿
及
北甲北辰宮
。此三座廟宇的發展歷史,也各不相同。
東甲北極殿
清代稱真武廟,《臺灣縣志》言建於
康熙29年
(1690)
,為三甲中最早興建的廟宇。
南甲海靈殿
根據廟中的碑記,蘇府王爺於
道光17年
(1837)
,從金門分香而來,初為神明會的形式,到
同治3年
(1864)
才興建
海靈殿
。
北甲北辰宮
最晚,肇建於
明治32年
(1899)
的
日治時期
。
-
第四,就闔澎三大公廟的歷史而言,依序為明末稱為娘娘宮的
天后宮
,
1690年
薛奎所倡的
觀音亭
與
乾隆42年
(1777)
由
謝維祺
創建的
城隍廟
。
城隍廟
創建之初,
謝維祺
即延聘僧侶住持管理
城隍廟
與執掌
西嶼燈塔
。
道光12年
(1832)
澎湖大饑,
周凱
時任興泉永道,奉旨查賑。在澎湖期間,
周凱
有詩<贈媽祖宮住持轉文>,
天后宮
內的石碑亦有法號信昭的住持僧管理。
觀音亭
的情況雖然不明,這三座官方色彩濃厚的廟宇,於清代大部分時期可能都是由官方聘請僧侶主持管理廟務,而非地方的保甲或澳甲。
-
綜合上述,闔澎三大公廟由
媽宮
三甲輪流掌管,應在清同治年間,甚至於日治初期
1899年
北辰宮
成立以後。
明治41年
(1908)
台灣日日新報報導:「澎島例年,
媽宮城隍廟
口
普度
,原定陰曆七月三日,三町輪當董理」。三町及為
媽宮
的
東甲
、
南甲
與
北甲
。該年由
南甲
值董,並於廟口搭劇檯一所,
南甲
甲內新選之梨園子弟,學成八美圖全齣,登檯演唱,檯下萬頭攢族。
北甲
與
東甲
也不甘示弱,各學成一班,訂於九日與十三日,在各自甲內的廟口演出。從此則報導,三甲輪掌闔澎宮廟已行之有年。
-
三甲輪流掌三大公廟的情形,於二次戰後甚至引起政府的關注。
民國59年
3月3日蔣祖武縣長會同民政局及全體縣議員,各鄉鎮民代表會主席、副主席及三寺廟各代表五人,於縣府禮堂召開三寺廟管理人改選會議。因三寺廟屬于全縣性,且為無合法信徒之寺廟,大家意見紛歧。尤其對管理辦法、管理人之產生及其財產管理,意見分歧。在多方協調之下才由郭振家、
許瑞慶
、鄭能守,分任
城隍廟
、
觀音亭
與
天后宮
之管理人,任期為六年。
-
依據余光弘的研究,
民國75年
(1986)
正月6日,三甲在
城隍廟
作例行性年度集會,本來應同時進行上接下流,三甲頭移交三廟之管理權,但會中有人提議年年交接之弊,遂有人提議即自該年起各甲固定管理一廟。在與會人士同意下,並經神前擲筊獲准,
東甲
負責
城隍廟
,
南甲
負責
天后宮
,
北甲
負責
觀音亭
。
-
媽宮
三甲從清代方志來看,最遲於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已有三甲的分法,也因此產生「
東甲好筆尾
,
南甲好櫓尾
,
北甲好龜粿
」的俗諺。伴隨著
媽宮
三甲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三甲輪掌闔澎三大公廟─
天后宮
、
觀音亭
與
城隍廟
也可能創立於同治年間,或是日治初期
1899年
北辰宮
成立以後。
民國75年
(1986)
,行之百年歷史的三甲輪掌闔澎三大公廟,也因時代社會變遷於焉化上句點。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
完整閱讀
延伸知識|
隱藏連結
天后宮
|
中央里
|
寺廟
城隍廟
|
重慶里
|
寺廟
觀音亭
|
中興里
|
寺廟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三年等一水,一水吃三年
|
諺語
內垵村的媽祖廟傳說與歷史
|
內垵村
|
故事
城內陳氏祠堂
|
南港村
|
建築
忠義洞
|
西湖村
|
地名
七美人文化園區
|
南港村
|
建築
七美公有零售市場
|
南港村
|
建築
七美漁港安檢所
|
南港村
|
建築
南滬港
|
南港村
|
建築
七美發電廠
|
南港村
|
建築
日治初期澎湖廳街鄉長的職務
|
開拓
三年等一水,一水吃三年
|
諺語
鋤頭嶼
|
東吉村
|
島嶼
初八、二四,一日兩滇
|
諺語
玉天祠
|
南港村
|
寺廟
忠義洞
|
西湖村
|
地名
內垵村的媽祖廟傳說與歷史
|
內垵村
|
故事
桶盤里
|
桶盤里
|
聚落
保安宮
|
講美村
|
寺廟
三官廟
|
風櫃里
|
寺廟
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
|
中興里
|
建築
知識平台|影像總數
51,230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