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澎湖天后宮普渡
-
天后宮普渡(
2020年)
-
陰曆7月11日為
天后宮行之有年的
中元普渡,去年參與
澎湖天后宮普渡逾260戶,今年大約只180戶之普,減少大約1/3。過往,一般民眾的祭品擺放在
澎湖天后宮的廟埕,廟方的供桌與諸執事的供品則陳設於廟中的天井。經黃副主委建議經改在廟外三川殿前,否則好兄弟怎敢入廟接受施食。廟方的供桌,有諸執事委員每人準備一道菜,流行線老闆林財傳特地為媽祖準備資生堂化妝品,以及為好兄弟接風洗塵的牙膏香皂與菸酒。此外尚有迴向吉發六號罹難船員的供品,
花嶼顏先生敬献的白米,以及港森港京營造公司等委由廟方採辦的祭品等。
-
澎湖天后宮並無
大士爺主壇
普渡。只在作醮時,才有
大士爺與四騎。做醮
普渡時,依慣例由廟方至大眾廟祭孤,並在附近放水路燈召告孤魂野鬼,前來享受人間的施食祭典。
-
大眾廟的前身為清代無祀祠,源自古代祭厲習俗。自明洪武3年(1370),凡郡縣俱立壇於北郊。每歲
清明、
中元、十月朔,凡三祭。先期三日,牒告城隍;至日,迎城隍位於壇上以主之。設無祀鬼神牌於下,左右排列祭物、果品、羹飯、香燭、褚帛、冥衣數百具以祭焉。澎湖於乾隆年間易壇以廟,藉以祭孤。清代
無祀壇原位於
金龜頭西垵仔一帶,藉以埋瘞枯骨。廟中周歲燈油,春秋二祭俱由協營捐辦。
大正2年(
1913年),此地成為陸軍御用地,
陳柱卿乃出面倡首遷建新廟於草仔尾一帶,名為大眾廟。
-
今大眾廟門額則書「祀壇」二字。不惟
澎湖天后宮作醮前往大眾廟祭祀,
媽宮各廟宇若舉辦神誕慶典,亦會派廟中執事帶牲禮龜粿等前往祠壇祭祀,係源自清代澎湖祭厲之傳統。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