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陸上考古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澎湖的考古工作始於日治時代明治40年(1907)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報導小西成章氏在澎湖青螺村發現3件打製石器,並認為出自更新世地層,屬於舊石器時代,大正14年(1925)日人山田金治在良文港發現幾件打製石器,昭和16年(1941)日本考古學家國分直一在良文港作調查,發現澎湖第一個史前貝塚及包含在其中的「繩蓆紋土器」和石器等,並在《南方民族》雜誌發表報告。
-
戰後澎湖的考古工作,由臺大教授林朝棨開其端,民國41年(1952)林朝棨在澎湖作地質調查時,發現史前貝塚遺址8處、晚期貝塚有通梁中屯(2處)、後寮(3處)、吉貝、姑婆(2處)、鳥嶼七美燈塔共11處,並在漢文化貝塚中,出土北宋神宗時期的「熙寧元寶」銅錢,和一些鐵器及陶瓷殘器。民國54年(1965),臺大宋文薰教授和林朝棨教授率領臺大考古隊在澎湖發現史前貝塚2處,宋代貝塚有吉貝D、姑婆C、D、布袋4處,其中出土北宋徽宗時期的「政和通寶」及許多宋代青瓷殘片。民國68年(1979)4月黃士強教授帶領一支陶瓷考古隊,勘查通梁中屯後寮瓦硐赤崁竹灣虎井共7處,對於調查結果及採集之陶瓷片,除於當年9月份《藝術家》雜誌發表〈澎湖考古專輯〉一文外,其餘各人亦有撰述。
-
民國72年(1983)陳信雄受澎湖縣政府委託,在澎湖島、白沙島西嶼島中屯嶼小門嶼大倉嶼吉貝嶼望安島將軍嶼七美嶼東嶼坪東吉嶼、牛母仔嶼、大央島、興仁嶼、雞母塢嶼、姑婆嶼西吉嶼18座島嶼採集「宋元陶瓷」,共獲標本11,129件,其中宋元陶瓷標本約一萬餘件,種類包括青瓷類、白瓷類、青白瓷類、黑釉器、陶質器皿等,調查結果由縣政府出版《澎湖宋元陶瓷》一書。
-
民國72年至74年(1983-1985)中研院史語所臧振華在兩年的田野調查中共發現91處遺址,包括52處史前時代遺址,39處歷史時代遺址,臧依調查成果,將澎湖的考古依年代及文化類型區分為史前文化三期和澎湖早期漢人文化一期。史前文化第一期為菓葉期,距今約5,000年,菓葉A是其典型的遺址。第二期為鎖港期,距今約4,500年,以鎖港良文港七美嶼南港和西嶼內垵B遺址為代表。第三期為赤崁頭期,距今約4,000年,以白沙赤崁頭為代表遺址,三處史前遺址的文化遺物以陶器和石器為主。第四期為蒔板頭山期,以蒔板頭山A遺址為代表,屬歷史時代的遺址,標幟漢人早期的拓殖,而由遺址及遺物推測漢人拓墾澎湖的最早年代,最遲不晚於北宋。
-
民國89年(2000)5月臧振華與眾學者在七美嶼發現南港、東湖西北灣三處石器製造場遺址,推測年代約在4,500年前左右,為臺灣地區目前發現年代最早及最大的石器製造廠,透過岩石礦物成分分析比對,證明臺灣西南部所出土的史前玄武岩石器皆來自澎湖群島。
-
進入21世紀後,澎湖的考古工作,迭有新發現,如民國92年(2003)國立歷史博物館於中屯嶼發掘出一件唐代製造的「花口矮圈足青瓷大碗」,可以確定唐代漢人足跡已到澎湖,有可能能改寫澎湖的開拓史。
-
資訊來源|續修澎湖縣志(文化志)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