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的灰窯業據說是在
日治時期以前,由
湖西鄉港仔尾(今
許家村)人許賀由台灣引進燒製石灰的方法,在
港仔尾「
灰窯腳」創立灰窯,使
許家村成為澎湖灰窯業首創。後來
青螺村、
紅羅村、
白坑村也都分別設有灰窯工廠,其中以
青螺村的灰窯廠規模最大。之後,
馬公也開始有人學習灰窯燒製。
白坑村外的砱仔尾因為海邊、陸上遍地都有砱仔,因為珊瑚礁石灰石碎片、貝殼碎片等燒製石灰的原料豐富,原料充足使之多家灰窯業在此設立,
白坑村灰窯最發達時,曾有16座的灰窯設立,一度成為「灰窯業的重鎮」。石灰的生產原料為珊瑚礁石灰石破片、貝殼等所謂「砱仔」再加上煤炭大約以3︰1的比例混和,加以入窯燒製,然後再經過起火、出窯、篩灰、包裝等步驟就可以販賣。較大的窯場一次可以燒製石灰一萬四五千斤。
-
當時
湖西鄉已有石灰銷售到台灣本島西岸,由數量上看來,日治到戰後初期,澎湖地區就有26、27間灰窯,以後逐年增加。到
民國45年(1956)41間最多。民國4、50年間,
白坑地區因燒製石灰的原料豐富,大量生產銷回台灣,此時台灣百廢待興,各地大興土木所需要大量的石灰,更進一步將
湖西灰窯業推向高峰。直到
民國60年(1971)後,產業技術提升,水泥業興起競爭更加激烈。
-
石灰銷路大為萎縮,加上石灰燒製的成本提高,且燒石灰瀰漫的煙霧引起居民抗議,使得業者經營意願愈來愈低,逐漸的退出市場。
民國62年(1973)以後,就剩下3間灰窯。使得石灰窯變成夕陽產業。90年代只有
白坑村的
許石柳先生與蔡萬益先生勉強經營,二人的石灰窯皆設在當地的砱仔尾。
民國86年(1997)以後
許石柳尚能勉強經營,不過已呈半歇業之狀態。現在已無傳統灰窯營業,僅剩
菓葉村、
白坑村等遺留下的灰窯遺跡,
菓葉灰窯「古堡」更是澎湖最壯觀的灰窯建築。
-
菓葉灰窯雖然建於
民國49年(1960),但其生產的灰料係澎湖當時重要營建材料,其存在見證澎湖牡蠣殼灰及砱仔灰的生產歷程與方式,現況保存尚完整,為目前澎湖少數留存之產業建築之一,具重要歷史文化價值,故而建議登錄為「
歷史建築」。
-
資訊引用|《
湖西鄉志》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