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菓葉灰窯記錄

2024菓葉灰窯記錄|拍攝日期:2024-01-14(星期日)

菓葉灰窯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菓葉灰窯位於湖西鄉菓葉村東南方海邊,俗稱為崁仔山的國有保安林地上,是村民陳福訠在民國49年(1960)獨力興建的石灰燒製窯場。窯址距著名的「菓葉觀日」海岸不遠,造形相當壯觀,遠望有如「城堡」一般,因此一直很受到遊客的矚目。從建築材料來看,這座灰窯可能是經過多次的增、改建,才構成現今的風貌的。1960年構建時,因水泥還不普及,所以牆體都以玄武岩加灰漿砌築;後來增、改建的部份才出現以空心磚(水泥磚)組砌的牆體,及鋼筋混凝土的樓板或屋頂。
-
菓葉灰窯創設於台灣各地大量起造「販厝」,但是水泥尚未被普遍使用的年代,當時澎湖的石灰多大量外銷台灣,所以創業後生意就相當興隆。業主在燒石灰窯的硬體設施曾做過很多的改善,不但設有柴油鼓風機來縮短燒窯的時程,及克服夏天風小必須停燒的缺憾,也使用以柴油引擎帶動的篩子來篩灰,大幅的改善了工人篩取石灰的工作環境。但是它創業不久澎湖灰窯業的榮景就已將近尾聲,在水泥一波強過一波的競爭下,全縣灰窯的生產到1970年左右就因為銷路大幅的縮減而幾都停滯了。
-
建築形式
-
菓葉灰窯有東、西兩組建築物群,東側的建物群除了大、小兩座窯爐之外,還有幾間灰間(篩石灰用)和棧間(儲物用),西側的建物群則只有一些棧間、廁所及水塔等附屬建築。東側的窯爐及其附屬設施依地勢而建,底部的灰間、棧間牆體多以石塊為建材,也有部份使用空心磚,頂蓋則用RC構築成露天的工作平台;窯爐的位置比灰間高,主要以岩石疊砌,設有供工人上到工作平台去倒砂砱的階梯。除此之外,還有設在兩座窯爐之間的煤炭攪拌空間,及設在爐旁的儲水池和窯爐前的「灰埕」(噴水讓燒透的砂砱分解成粉末狀的空間)也都是不可或缺的空間設施。
-
灰窯的兩座窯爐都成圓形,大窯的圓形爐體還包裹著一個四方形的「外殼」(無頂蓋),左右(南北)各有一座上下爐頂的階梯。西側有一小間兩層樓的構造物,可能是供工人守夜或休息的空間;爐頂的工作平台周圍設有用空心磚砌成的護欄,爐體的西面則連著一間供人進去點火的工作間。小窯的爐體沒有增設外殼,上下的階梯設在爐室的西面,階梯旁(南)邊有一間攪拌煤炭的小間,小間的屋頂就是工人把砂砱倒入窯爐的工作台,四周也設有空心磚欄杆。兩座窯爐的西側都有一片灰埕,但是面積相當懸殊(約有3倍之差);東側則連帶著一群供兩座窯爐共用的低矮附屬建物,其中除了灰間及棧間之外,也包括裝置鼓風機及篩灰機具的空間。
-
其他特色
-
灰窯業是澎湖的一項頗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產業。燒製石灰的工作環境非常惡劣,除了窯爐沒有設頂蓋及煙囪,會對附近的空氣造成嚴重的污染之外,工人的皮肉、眼睛及呼吸系統也容易受到粉塵的傷害。但是石灰在早期(約1970年以前)卻具有多方面的用途,例如在水泥尚未普及之前,石灰是當時最高級的建材粘著劑;人們辦喪事時也少不了石灰,從入殮到下葬都用得到它;修造木船要用石灰加桐油拌成的「桐油灰」,來填補木殼船體的接縫;連運動場地畫標線、露營區驅蟲防蛇、製作石膏模型等也都用得到石灰。
-
資訊來源|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知識建檔|2017-03-07。知識更新|2024-11-1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