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戰後時期海運
〈 時間分類 〉
您目前位於第1頁(共1頁,全部17則相關時代分類知識)。若是建築及廟宇相關分類,則會以「已知最早存在時期」進行分類!
- 馬公第二漁港
第二漁港位於第一漁港的北邊,隔興港南街,相互毗鄰。民國48年(1959)動工興建,民國51年(1962)完工,港內水深約 ....
- 重光漁港
重光里周圍海域也都是漲潮時水深只有4公尺左右的潮間帶,少數的小型漁船多泊靠在聚落東北方和西衛里交界的「草棕港」,要出海作 ....
- 西衛漁港
別名:西衛碼頭、西衛港
西衛里雖然3面臨海,但是海岸線外大多是漲潮時水深只有4公尺左右的潮間帶,只有大央嶼東方有1條海水比較深的海溝,但是海溝的 ....
- 馬公第三漁港
馬公第三漁港規劃於民國69年(1980),港址在馬公半島之北灣,緊鄰馬公第二漁港北堤,面積廣闊,交通便捷,計畫闢建泊地面 ....
- 安宅漁港
東衛里和安宅里自古都是以農耕為主的聚落,東衛里位在東衛灣末端,海岸線很短,完全沒有舟楫之利;安宅里雖然西側濱海,但是沿岸 ....
- 交通船待合所
早年澎湖的陸上交通還很原始,人們外出多靠步行,有舟楫之利的地方則靠人力加風帆的舢舨來往。風櫃雖然位在澎湖本島上,但是以前 ....
- 桶盤漁港安檢所
日治時期桶盤漁船出海的安全檢查歸虎井警察官吏派出所管理,戰後政府曾派3個安檢人員(軍人身份)到桶盤,借用顏見喜民宅(桶盤 ....
- 合界漁港
別名:合界港、合界碼頭
合界漁港的碼頭是由縣政府補助工料費及技術工資,天主教會補助物料,鄉公所號召村民義務勞動,出錢出力一起興建完成。曾颱風襲毀 ....
- 內垵南漁港
別名:內垵南港
內垵南漁港位於西嶼鄉南端,面朝西南,東北季風影響較小,但因四周無地形屏障,無法阻擋颱風波浪,於民國58年,由澎湖縣政府籌 ....
- 外垵漁港
別名:外垵港、外垵碼頭
外垵漁港位於西嶼鄉外垵村,距馬公約40公里,港口朝南,外無地形遮蔽,受颱風波浪影響極大,於民國45年由漁業局補助經費,興 ....
- 鎮海漁港
別名:鎮海碼頭、鎮海船澳
鎮海船澳位於白沙鄉白沙島之東南,民國60年間由縣府補助水泥地方自籌經費修建簡易砌石堤而成,唯由於缺少遮蔽設施,無法避風浪 ....
- 瓦硐漁港
別名:瓦硐船澳、瓦硐碼頭
瓦硐船澳於澎湖縣白沙鄉瓦硐村,通樑漁港之東,避風條件良好。本澳於民國41年由縣政府補助水泥及工資,當地居民提供人力,修建 ....
- 後寮漁港
別名:後寮碼頭、後寮港
後寮漁港位於澎湖縣白沙鄉後寮村,原分東、西二港,由於建設的結果,東西二港逐漸發展成爲一體。本港東港於民國46年由縣政府補 ....
- 吉貝漁港
別名:吉貝港、吉貝碼頭
吉貝漁港的碼頭於1954年完工,對離島村民而言是最重要的交通建設,當時是由縣政府提撥工程款13萬元,吉貝村民提供石料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