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澎湖的陸上交通還很原始,人們外出多靠步行,有舟楫之利的地方則靠人力加風帆的舢舨來往。
風櫃雖然位在
澎湖本島上,但是以前的陸上交通,到
馬公一趟就要花3個小時,因此要到
馬公的居民大多利用船筏。
昭和12年(1937)以後開始有由官方補助燃料費的民營機動船,經營
風櫃到
馬公之間的定期航班船;第一艘交通船是
馬公南甲人(當時的人稱他為「良仔」)經營的「共同丸」,每天往返一次;當時澎湖廳曾在現在的
風櫃東漁港興建一間「待合所」,做為人貨出入的檢查站兼候船室(照片5-6)。戰後初期又有高自茂(船名不詳)、銀河(船主先後分別是趙文邦、顏同)、新來發及安通等交通船加入營運,待合所也由海防部隊繼續使用。
民國40年(1951)左右交通船多在早上7時由
風櫃開
馬公,停靠在
第一漁港的建成旅社前面;11時再由
馬公回到現在的
風櫃東漁港(以前稱為北港)上岸,乘客每人收費1.5元。
-
資訊引用|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5輯|
2006年)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