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馮秉正康熙53年〈澎湖群島圖〉再釋

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康熙53年(1714) 陽曆4月3日(陰曆2月19日), 法國籍耶穌會教士馮秉正(Moyriac de Mailla) 、雷孝思 (Jean-Baptiste Regis) 、德瑪諾、(Romain Hinderer)三人奉康熙皇帝之命,自廈門(Emoui)出發前往澎湖與台灣。其目的是地理考察並繪製皇輿全覽圖。
-
從方豪教授的〈康熙五十三年測繪臺灣地圖考〉一文,馮秉正此次任務有康熙親派的四位滿官隨行,這一小艦隊由15艘戰船組成,每艘有50士兵。然而,受阻於天候與暴風,遲滯9日晚間才順利出發。經過一天的航程,10日下午9點左右,在西嶼島(Si-sse-yu)的港口拋錨,並受到當地駐軍的歡迎。而當時整個港口尚有超過60艘以上的商船。
-
馮秉正等人對澎湖的觀察發現:「澎湖群島都是由山巖砂土組成,所有生活必需品,甚至木炭,都由廈門或者台灣運來。」又,「我們只看見一株樹在那哩,甚至連小樹或荊棘也沒有」;「當荷蘭人統治台灣港口時,他們在澎湖大島的口子上建造了一座仿彿砲台似的東西,保護港口,今天只留下了一個名叫Hong-mao-tchai意謂紅毛寨。」又言:「我們花了四天工夫來瞭解這些島嶼的各種情況,它們的距離、大小,一切您都可以在我附寄的地圖 上看到。我們找到了真正稱為澎湖的那個大島的港口」。最後,馮秉正一行人在4月15日半夜揚帆啟航前往台灣首府繼續執行測繪地圖之任務,並接受文武官員的歡迎。
-
同年,馮秉正寄給耶穌會上司的書信附有3張地圖,1張是澎湖群島圖,另1張是臺灣地圖,以及1張熱蘭遮城平面圖。有關〈澎湖群島圖〉(Carte des Iles de Pong-Hou. suivant le point sur lequel ont été faites les cartes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par l'ordre et aux frais de l'empereur),原收錄於1720年刊行之《耶穌會士書簡集》。今台灣歷史博物收藏兩幅不同版本的〈澎湖群島圖〉,內容大概一致,印刷略有不同。
-
此次的任務結束後,馮秉正以為《裨海記遊》是康熙36年(1697)間來台採集硫磺的中國官員郁永河的作品,讀者們可以將其報告和《裨海記遊》互相對照,以此比較相近時間西方人和中國人對台灣的觀察,有何差異。郁永河於該年陰曆2月23日來到澎湖,《裨海記遊》:「…岸高不越丈,浮沙沒骭,草木不生…澳有大小,居民有眾寡,然皆以海為田,以魚為粮;若需米穀,雖升斗必仰給臺郡,以沙磧不堪種植也」。兩人對澎湖的記載十分接近。除了《裨海記遊》之外,馮秉正奉命來澎湖台灣之前,應參考與台灣澎湖相關的方志或文獻。以〈澎湖群島圖〉為例,馮秉正繪製澎湖有36島,《裨海記遊》提及的為64島。大約同一時間刊行的高拱乾《臺灣府志》言及「澎湖舊稱三十六島實則為四十五島」。清代澎湖島嶼的數量從36、45、55、64之數皆有之,然而三十六島成為書寫澎湖群島的代名詞,馮秉正在短短的四天之內無法實際測繪澎湖全境,當參考當時的志書畫出刻板印象中的三十六島–澎湖群島圖。故而,本在澎湖東海的員貝嶼Ouanpei yu出現在澎湖群島的西邊,形成左右錯置的現象。
-
其次,馮秉正策會的36島部分未標示註明島名。復參考康熙皇輿全覽圖中的臺灣地圖,澎湖群島圖已做部分修正,並以中文標示書寫各島嶼之名。增補的島名包括香爐嶼大倉嶼、小倉嶼、白沙嶼、碀仔嶼等。其中,小倉嶼位於白沙島西嶼之間的吼門水道;碀仔嶼為斧頭增門白沙嶼為清代方志中的北山嶼或頂山,這應是中文文獻中最早稱呼北山嶼白沙嶼的記載。險礁的出現,也早於康熙59年(1720)的《臺灣縣志》。馮秉正圖提及的Paisao yu本在船蓬嶼西方,並繪有尖頂房舍,其面積不亞於船蓬嶼。然而,在中文版的地圖中變為西北方的小島並註明為馬鞍嶼
-
其次,吳培基曾以〈澎湖群島圖〉判讀馮秉正等人所見到唯一的一棵樹即是通樑古榕,並認為圖中的尖頂房舍,可能就是標示主要的聚落及建築公署、廟宇等。這些尖頂房舍,分別位於大山嶼(PongHou)、西嶼(Si-sse-yu)、白沙中墩(Tchongnan yu)、吉貝(Kipei yu)、船蓬嶼(將軍嶼Tchuenpong yu)、八罩嶼(Patcbao yu)以及Paisao yu。吳培基遂進一步認定認為這些尖頂建築可能為媽宮天妃宮吉貝關帝廟通樑大王廟將軍的將軍廟。然而,馮秉正等人測繪的臺灣地圖中,在各府、縣也都標上尖頂房舍,例如:臺灣府(Taiouan fou)、鳳山縣(Fongxan hien)、諸羅縣(Tchulo hien)、漳浦縣(Tchangpouhien)等也在雞籠城寨(Kilong tchai)、淡水城(Tanxouitchin)等。圖中標示聚落的地點,配合馮秉正的書信集研判,西嶼的聚落偏南應為外垵外垵西嶼頭所在位置,是明清以來航路的指標之一:「臺郡往來船隻,必以澎湖為關津,從西嶼頭入,或寄泊嶼內、或媽宮、或八罩、或鎮海嶼」。大山嶼的位置應為媽宮,因而有「我們找到了真正稱為澎湖的那個大島的港口」。白沙的聚落接近瓦硐,清代台灣方志多稱瓦硐瓦硐港,澎湖人則稱巷港,以其有港路可直通台灣或中國。其他的中墩吉貝將軍八罩等島嶼尖頂房舍所在位置或中間或偏南。上述島嶼極可能是馮秉正登陸測繪的聚落而非廟宇,故而標示尖頂房舍。至於唯一的一棵樹是否為今日的通樑古榕,非本文所能解讀之範疇。
-
此外,媽宮港的海域中間尚有FORT的註記,此砲台應為荷蘭人在風櫃尾建造,也就是馮秉正於其書信中所提及的紅毛城Hong-mao-tchai。
-
目嶼 Mou yu
-
空殼嶼 Konko yu
-
吉貝嶼 Kipei yu
-
小烈嶼 Siaolie yu
-
大烈嶼 Talie yu
-
員貝嶼 Ouanpei yu
-
姑婆嶼 Coupo yu
-
小門頭嶼 Teou yu
-
香爐嶼 有標示無島名
-
大倉嶼 有標示無島名
-
小倉嶼 有標示無島名
-
白沙嶼(大島) 有標示無島名
-
白沙嶼 Nanpexa yu
-
中墩 Tchongnan yu
-
北白沙嶼 Pexatie yu
-
險礁嶼 Lieutsiao yu
-
椗鈎齒嶼 Kioutchi yu
-
藍笨嶼 Laiopen
-
西嶼 Sisse yu
-
澎湖 Pong Hou
-
四角嶼 Sse kio yu
-
雞籠嶼 Kilong yu
-
頭巾嶼 Teoukin yu
-
馬鞍嶼 Paisao yu
-
鐵砧嶼 Tietchen yu
-
大嶼 Ta yu
-
半坪嶼 Poanping yu
-
西吉嶼 Siki yu
-
東吉嶼 Tongki yu
-
八罩嶼 Patchao yu
-
船蓬嶼 Tchuenpong yu
-
虎井嶼 Houtsin yu
-
桶盤嶼 Tongpo yu
-
陽嶼 Yang yu
-
碀仔嶼 有標示無島名
-
#方豪,〈康熙五十三年測繪臺灣地圖考〉,《文獻專刊》創刊號,1949年,頁28-53。
-
#吳培基,〈澎湖通梁古榕相關史蹟及年代考證兼論康熙五十三年澎湖群島圖〉,《硓𥑮石》第77期, 2014.12月,頁12-54。
-
#數位方輿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0-10-31。知識更新|2020-12-01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