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鄉四面環海,民生經濟發展自古以來就是以漁業為主,
民國九十四年(2005)的統計,本鄉共有1,793人從事漁業,佔全鄉人口的55.79%,為澎湖縣六鄉市中比例最高者,顯見漁業過往對本鄉產業之重要性,但近年漁業經濟生態改變,漁業人口呈現衰退狀態,以民國一百零四年
(2015)澎湖縣農林漁牧業資源概況統計表的統計可見,本鄉僅剩54家從事漁業,其中98.15%屬於近海漁業與沿岸漁業,漁戶總人數僅餘146人,衰退之勢顯而易見。
-
七美漁業之發達,乃與其地理位置極為相關,由於
七美地處
南淺漁場附近,漁場範圍廣闊且為暖流漁場,一年四季都出產浮游性及底棲性魚種,吸引本鄉漁民前往捕魚。此外,因
七美農業不盛,漁業乃成為除離鄉外的唯一選擇,故本鄉漁業之盛其來有自。然而由於目前的人口外流以及漁貨的運輸成本提高,加上本地製冰廠不再經營,造成漁獲保存的成本亦提高,單靠漁撈販售無法提高居民的收入,因而形成現今在地從事漁業的居民,大多是維持生活基本的需求而已,有志於漁業經濟者往往會遷徙到高雄等國際港口參與遠洋漁業,故
七美的漁業發展與過去20年間已有很大的型態轉變,漁業的出路也隨著經濟產業生態的轉變,而轉向以觀光旅遊導向、轉口販售與網路漁貨競拍的多元形式。
-
七美的漁業歷史可以從明朝中晚期便可見紀錄,據考據成書在明朝隆慶、萬曆年間的海針道經書《順風相送》中的記載中,便已載明
七美到週邊島嶼漁場嶼到臺灣高雄本島的相對位置與導航方法,曰:「
南大嶼共打狗仔為辰戌對坐。
嶼坪與
大嶼為艮寅坤申對坐。
八罩共
大嶼為丑癸丁未對坐。
大嶼共
貓嶼為乾巽對坐。」至清朝初年,《臺灣府志》載:「南嶼,橫里餘,直二里,亦名
大嶼。偽時(指臺灣明鄭政權)民居稠密,今俱移在
八罩嶼。」其中,臺灣府志也記錄下當時的
七美島行政區域編制為
大嶼澳,顯見本鄉至少在明朝晚期時便有許多居民定居,且從事漁業者必然眾多,所以才會以「澳」稱之,並且需要舵工操舟者熟用的海針道書指明到週邊島嶼漁場嶼本島商港的航線。
-
日治時期本鄉的漁業仍相當興盛,
明治四十三年(1910)《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的調查資料顯示澎湖
石滬有353口,其中網垵支廳(
望安、
七美)就有一口,
昭和七年(1932)的《澎湖廳水產基本調查報告》之
大嶼一節便指出,
大嶼在漁業發展上佔盡靠近漁場的地利之便,人民熟悉操船出海,漁港繁盛興旺,彼時全
七美嶼有港澳五處:
南滬港、𩵺鯉港、潭仔港、頂岐港、沙溝港,全島3,698人中就有650人是專業從事漁業與採藻,從屬受雇者有1,390人,兼職水產製造業者有25人,2可說是一個全民投入漁業的島嶼。
-
除動力漁船之外,當時也有眾多的無動力漁船。
日治時期七美尚未有現代化的深水碼頭可以停靠,全澎湖唯有
馬公在
民國廿七年(1938)修築漁港,即今日之
馬公第一漁港,其餘各庄僅有簡易地石堤碼頭供漁船停泊。
-
光復後
七美漁業仍繼續蓬勃發展,據
民國卅五年(1946)的統計,彼時
大嶼鄉從事漁業者有540人,當時全鄉有4,468人,漁民占12.09%。各型漁船共有100艘,包括發動機船艘、本省型漁船76艘,及竹筏20艘。
-
然時序進入現代,近年來人為活動頻繁,加上漁撈能力增強,導致水產資源有過漁的情況產生,因此如何透過適正之管理決策,進而達到漁業資源永續發展已為現今已開發中國家極需面臨的課題。根據民國一百零八年
(2019)全國漁業統計年報指出,澎湖縣漁業生產量最高以海面養殖為主,佔澎湖縣總生產量41.86%,其次為近海漁業(40.56%)、沿岸漁業(15.60%),內陸養殖比例最少(1.97%)。根據澎湖縣近5年之漁業生產量變化所示,民國一百零五年
(2016)總產量10,595.74公噸為最高,產量隨時間逐年遞減至民國一百零八年
(2019)為7,109.62公噸,顯示漁業資源不如往年豐漁,同樣的狀況也反映在
七美鄉的漁業發展之上。
-
根據民國一百零九年
(2020)澎湖縣政府所做的《澎湖縣109年各鄉市不同漁業種類的從業人數統計》及歷年《澎湖縣
七美鄉統計年報》,比較從
民國九十四年(2005)到民國一百零三年
(2014)至民國一百零九年
(2020)之漁業從業人數統計資料,可以發現
七美鄉之漁船數量與漁業人口與十幾年前相比已呈現明顯的減少趨勢,如下表所示。
-
民國一百零八年
(2019)七美鄉沿近海不同漁業別生產量組成,生產量最高者為雜魚
延繩釣(35.43%,23.16公噸),其次為一支釣(34.15%,22.32公噸)、
焚寄網(16.92%,11.06公噸)、其他沿岸漁業(10.04%,6.56公噸)及鹹水魚塭(3.46%,2.26公噸)等,較之往年都有非常巨大的衰退。
-
民國一百零八年
(2019)七美鄉沿近海漁獲組成則顯示,此地區以其他海水魚產量最高(53.04%,34.67公噸),其次依序為康氏馬加鰆(10.85%,7.09公噸)、其他鯛(6.75%,4.41公噸)、鎖管(6.55%,4.28公噸)、其他石斑(5.86%,3.83公噸)、小鱗脂眼鯡(4.38%,2.86公噸)、其他貝類(3.79%,2.48公噸)、九孔(3.46%,2.26公噸)、其他鯡(3.32%,2.17公噸)及其他魷(2.00%,1.31公噸),如下圖所示。
-
根據上述資料顯示,近代
七美鄉近海漁業以雜魚
延繩釣、一支釣為主,主要捕獲對象為其他海水魚類,漁獲量逐年遽減,且捕獲魚種也有日趨減少的狀況,是全澎湖漁獲物種多樣性衰退最多的鄉,海面養殖業更是呈現全面衰退,對
七美漁業資源的永續經營形成重大的挑戰。有鑑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也在
民國八十八年起
(1999)起於
七美鄉平和村(大港)水泥樁甲點至乙點處,自低潮線向外海延伸100公尺之沿岸海域,設置「
七美漁業資源保育區」,透過「全年常時禁捕,凡於公告禁捕期間,不得以任何方式進入保育區範圍內採捕保育種類,並於特定期間於保育區開放採捕期間之方式」,進行對保育對象:九孔、海膽、龍蝦、鐘螺等高產值漁產進行保護、休養生息。顯示未來的
七美漁業不能夠再如過去一昧追求漁獲量,如何在維持海洋資源保育與漁民收入平衡的前提下,並因應氣候環境變化下的養殖業重創,尋求技術創新或新養殖物種的開發,重拾過往海面養殖的盛況,或將漁業與觀光文創結合再創新機,將會是
七美漁業的未來展望契機。
-
七美鄉的海岸大多為岩岸,因而
潮間帶不甚廣,僅約20~30公尺,故
潮間帶作業不普遍。20~30年前,漁民尚可一天捕捉到數十斤的青煙螺,現在僅有少數漁民捕捉螺螄與青煙螺供自己食用或利用
手拋網捕捉鰈魚。以往很多漁民進行
潮間帶的漁業,主要在撿
拾螺貝,螺貝的種類有大頭仔、苦皮仔(
澎湖本島稱薄皮仔)、青煙、海膽、單甩仔(類似九孔,但較小)、大狗仔、紅甘仔、白蟹。以前退潮時常常全村出動至海邊撿拾各種螺貝,一次的收穫大概有一籃,但興築防波堤與放置消波塊後,
潮間帶生態受到影響,收穫也就減少了。
-
從下表亦可看出
七美鄉漁業產值的變化,整體而言反映出漁業生產的數量與產值都出現了衰退,唯獨內陸養殖業雖然生產數量沒有顯著增加但產值卻大有增長,顯見未來漁業資源的永續保育與特色的精緻養殖漁業的推廣,搭配嶄新的網路行銷或加工食品業以增加漁獲附加價值,將會是21世紀
七美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議題。
-
文字引用|續修
七美鄉志
知識建檔|2025-01-24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