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的公賣局北側防空壕,是二次大戰的太平洋戰爭(1941─1945)期間,日本人所興建的防空掩體,位於當時「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澎湖出張所北邊的空地上。其主體結構為一條半地下化、長4.8公尺、直徑1.5公尺的圓型水泥涵管,在涵管外側砌有約60公分厚的石塊護牆,進一步強化水泥涵管上方、左右的防護,最後在主體外側石塊護牆上方再覆蓋土堆種植草木掩蔽。水泥涵管兩側出入口外面,各砌有一道石牆來阻擋炸彈破片的傷害。
-
防空壕(洞)的興建,肇因於澎湖在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被捲進美、日太平洋戰爭的時代背景。
1937年(
昭和12年)7月,日本向中華民國發動侵略戰爭,其後又攻取安南(越南),意圖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夢。
1941年(
昭和16年),美國、英國、荷蘭等國不滿日本快速擴張的氣焰,向日本禁運原油、鋼鐵、礦砂等戰略物資,試圖透過經濟制裁要求日本停戰,未料反而促成日本鋌而走險,尋求全面開戰。
-
當時在澎湖方面,
1937年(
昭和12年)9月15日,澎湖廳響應日本對華戰爭,成立「澎湖廳統後聯盟」(侵華後援會);
1939年(
昭和14年)6月,日軍進攻廣東汕頭前,以澎湖為作戰前進基地,集結艦隊於
馬公內灣並施行電訊交通等管制;
1940年(
昭和15年)7月1日,澎湖舉行第一次防空演習。
1941年(
昭和16年),
馬公街奉公員開始奉命築造防空壕(洞)。並於澎湖具有防衛地勢的海濱山坡地構築防空壕和機槍堡,監視各海岸往來飛機和船艦,並防止來自海上的攻擊。同年4月,澎湖廳又合併空防民防單位,成立「街庄警防團」。由此可知日本殖民時期澎湖居民普遍興建防空壕(洞),跟即將到來的全面戰爭有關。
-
當時澎湖地區的防空壕(洞)構建方式主要有兩種:
馬公地區和各公家機關的防空壕(洞),屬於半地下化掩體,先由地表往下挖掘深達2公尺的避難空間,設置2個以上的出入口,再以混凝土、石塊、磚塊等材料構築牆體,最後上方堆積泥土並種植草木做為掩護層。另外一種則位於海濱坡地,以挖掘坑道方式,開挖高約1.7公尺的防空壕,設置有2至3個出入口彼此串連。
-
1941年(
昭和16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協防菲律賓、英屬馬來亞等地,奇襲雖然獲得巨大勝利,卻也讓讓各國忍無可忍,美國更因此宣布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從此開打。從1942到
1944年,以美軍為首的同盟國軍隊在中太平洋、西太平洋一系列艱苦的奪島反攻後,終於在
1944年(
昭和18年)下半年將戰線推進到日本的絕對國防圈前緣,包括當時屬於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和澎湖。雖然美軍並未對台灣發動血腥的登陸作戰,為了配合菲律賓作戰,以及防備日軍從台灣增援,仍多次派遣戰機轟炸台灣各地,澎湖也深受其害。
-
從
1944年10月起到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之間,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美國陸軍航空軍第5航空隊,先後對澎湖進行了一系列的轟炸。各式各樣的防空壕(洞),便是在這段轟炸歲月裡,居民疏散掩蔽的重要掩體。公賣局北側的這座防空壕,在猛烈的空襲下幸免於難,留存到戰後,也見證了歲月的滄桑以及和平的可貴。
-
參考資料:
-
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
甘記豪.米機襲來:二戰台灣空襲寫真集》.台北市: 前衛. 2015
-
張維斌.《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台北市: 前衛. 2015
-
廖英雁.〈二戰「澎湖大空襲」紀實(上):轟炸2小時、投彈200噸的地獄〉.鳴人堂. 2020-03-11)
-
廖英雁.〈二戰「澎湖大空襲」紀實(下):人們是忘記了,還是從未理明白?〉.鳴人堂.2020-03-11
-
作者|吳令丞
-
1895年(清
光緒21年、日治明治28)3月,日軍攻佔澎湖後,於日治
明治34年(1901)7月2日公佈澎湖島為要塞地。並成立海軍「澎湖要港部」和陸軍「澎湖要塞司令部」。由日本佔領澎湖後所成立的軍事措施,可見日本重視澎湖在台灣海峽的地位,進而擴展東亞的海軍勢力範圍。
-
1937(日治昭和12)年7月7日,中日爆發戰爭。8月15日日軍台灣司令部宣佈台灣進入戰時體制。9月15日澎湖成立「澎湖廳統後聯盟」(侵華後援會),
昭和14年(1939)6月日軍進攻廣東汕頭,以澎湖為作戰前進基地,集結艦隊於
馬公內灣並施行電訊交通等管制。
昭和15年(1940)7月1日澎湖舉行第一次防空演習。
昭和16年(1941)2月令
馬公街奉公員築造防空壕(洞)。並於澎湖島具有防衛地勢的海濱山坡地同時構築防空壕和機槍堡,藉以監視各海岸往來飛機和船艦,並防止來自海上的攻擊。4月合併空防民防單位,成立「街庄警防團」。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爆發太平洋戰爭。
昭和19年(1944)10月8日開始疏散
馬公街居民至鄉村,10月8日凌晨3點30分發出第一次空襲警報。美軍B24轟炸機分四次以炸彈和魚雷攻擊
馬公港內之船艦。10月13日凌晨1點55分再度發出空襲警報,美軍以轟炸機45架次分批攻擊海軍要港部陸上設施,及
馬公街東町及西町陸上日軍陣地。10月14日美軍B24軍機分兩批19架再度攻擊海軍要港部,
馬公居民紛紛避遷鄉村。
昭和19年(1945)1月3日上午9時,美軍格拉曼戰鬥機分兩批對海軍要港部攻擊,遭日軍擊落一架,擊傷三架。1月15日美軍再度以286架次戰鬥機和轟炸機對
馬公各重要軍事設施和
馬公街上投彈掃射,民房炸毀無數,澎湖海域魚類亦被波及炸死,空襲過後,居民紛紛到海邊撿拾死魚食用。3月13日下午2時美軍轟炸機炸中海軍要港部汽油庫,燃燒1小時餘。3月14日美軍以B24、B25、P38、P51轟炸機分四批共80餘架次對
馬公街投擲200公斤至1000公斤的大型炸彈約80餘枚,命中陸軍要塞司令部,炸毀
衛戍病院和
馬公街衙場,並炸毀
松島公園內的防空洞(今石油公司加油站對面,舊
建國市場附近),當時避難者59人皆被壓死。此次轟炸,
馬公街上幾成廢墟。3月17日澎湖廳長
大田政作宣佈澎湖已陷入戰場化的狀態。4月4日美軍B24轟炸機12架再度空襲
馬公和
東吉島日軍監視站,據美軍二次大戰空戰日誌記載:「4/4/45FEAF(遠東空軍)B-24’S炸彈ToyoharaA/F,Mako(
馬公港)和TokichitoI(
東吉島),20年代擊中了Shiachiku工廠和路軌圍場」。4月8日起美軍軍機開始對鄉村地區,
雙頭掛(
興仁)、
烏崁、
鎖港、
豬母水機場等地進行攻擊,美軍空戰日誌記載:「4/8/45FEFA(遠東空軍)為第二連貫天惡劣天氣防止,對菲爾N是MBS和HBS被擊中的次要tgts包括chomosui(
豬母水)A/F和臺南鎮和鐵路圍場的主要Takao,tgts的攻擊」。4月28日美軍軍機夜襲
菜園。5月31日美軍軍機飛至
馬公上空散發宣傳單,6月10日美軍軍機攻擊裡附近地區日軍陣地。6月13日美軍軍機7架次攻擊
馬公北町附近區域,6月15日美軍軍機攻擊
西溪港底附近區域,7月11日美軍軍機炸沉停靠高雄港的澎-高交通船「江差丸」是日起
馬公與高雄間海運中斷。8月7日美軍軍機向
西嶼外垵地區攻擊,此為太平洋戰爭中美軍最後一次向澎湖地區空襲。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26日起原疏散至鄉村的
馬公街居民,開始返回
馬公重建家園。
-
澎湖地區在太平洋戰爭中,雖無發生陸地上的戰爭,但歷經數十次美軍軍機的轟炸,幸賴各地防空洞(壕)的普遍興建,各地居民得以躲避來自空中的攻擊。澎湖地區的防空洞(壕)構建方式主要有兩種,
馬公地區和各公家機關的防空洞(壕),皆以半地下化構建。由地表面向下挖掘深2公尺的高度,再以混凝土、石塊、磚塊等材料構築避難空間,上方再堆積泥土並種植草木做為掩護層。防空洞基本上都有兩個以上的出入口。另外在海濱坡地則以挖掘坑道方式,開挖高約1.7公尺的防空壕,並有二至三個出入口串連防空壕。
-
公賣局北側防空壕主體結構為一長4.8公尺、直徑1.5公尺的圓型水泥涵管,於涵管上方及左右側各砌有約60公分厚的石塊護牆,主體上方再覆蓋土堆種植草木,出入口前後兩側各砌有石堆擋牆來阻擋砲碎片的傷害。
-
資訊來源|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