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澎湖醫院防空洞記錄

2021澎湖醫院防空洞記錄|拍攝日期:2021-10-10(星期日)

澎湖醫院防空洞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隱藏資訊

昭和15年建第一代洞窟式地下防空洞,可容納當時的院方醫療人員及病患,用以躲避戰時的轟炸及以地下通道疏散病人。民國47年間進行第二代防空洞整建,擴增地洞容積(約可容納百人)。防空洞建物初建於昭和15年(1940),修建於民國47年,為軍防及醫療用於防空洞,防空洞內有傳聲孔、病床、告示牌,可做為臨時醫療中心,見證當時的生活場景,極為特殊。具歷史文化、藝術、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
-
資訊來源|國家文化資產網
-
光緒21年明治28年,1895)3月乙未戰役清廷戰敗後,日本政府在澎湖設「澎湖廳」當時的澎湖人口多集中於媽宮城,日軍混成支隊上岸前已發生霍亂傳染情況,日人為了避免傳染,讓發病者遠離人群稠密的市區,故暫以媽宮城外的「文石書院」作為臨時的野戰軍醫院。明治29年(1896)6月,澎湖廳徵用清領時期的「提標館」和「海壇館」作為醫院,並將「海壇館」原址改建為二層樓的木造建築,為第一代澎湖醫院外觀。設內、外科,並制定各項衛生規範,亦開辦公醫制度,於澎湖十三澳、包括偏遠區域皆派遣一名公醫進駐,是隸屬澎湖廳的全臺第一座西式醫院,原稱「澎湖島病院」。當時澎湖島病院除了提供醫療服務之外,也肩負起對民眾進行衛生宣導的任務。明治31年(1898),改隸臺灣總督府,改稱「臺灣總督府立澎湖院」。昭和20年(1945),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澎湖,同年11月接收澎湖醫院,改隸臺灣省政府衛生處,改稱「臺灣省立澎湖醫院」首任院長林道先生。,昭和15年(1940)建立第一代洞窟式地下防空洞,可容納當時的院方醫療人員及病患,用以躲避戰時的轟炸及以地下通道疏散病人。民國47年(1958)間進行第二代防空洞整建,擴增地洞容積(約可容納百人),材質為鋼筋混凝土,入口外觀呈斜削梯形,地道以水泥壁面延伸,設置地面出、入口各一,並於防空洞內設有傳聲孔、通氣孔、病床、告示牌,戰爭時兼作臨時醫療中心之用。民國47年(1958)7月進行第二代澎湖醫院建築改建,拆除木造舊院舍,在原地改建鋼筋混凝土水泥空心磚院舍,立面呈半圓形的建築,位於街區三角窗位置,外牆以洗石子的仿西洋風格式二層樓房,於民國48年(1959)6月4日竣工,經費由美援提供,省政府和院方配合提供經費充實醫療設施。民國76年(1987)6月,澎湖醫院增建二樓病房,並於翌年二月完工正式啟用。民國79年(1990)與82年(1993)分別經由行政院衛生署轄定為「地區綜合教學醫院」。因民國86年(1997),臺灣實行精省制度,遂於民國88年(1999)7月1日起改隸行政院衛生署,更名為「行政院衛生署澎湖醫院民國102年(2013)7月23日,改隸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再更名為「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現今第三代醫療大樓於民國98年(2009)7月落成啟用,由福誠營造公司承建,總工程經費150,302,205元。急診中心則於民國89年(2000)5月20日竣工啟用,由澎成營造公司承建,總工程經費62,920,000元。佔地約一甲的「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另有安宅院區約兩千餘坪設置精神科病房,全院總病床數依衛生局核定可床數為二百三十五床,另有設護理之家,隨著日益更新醫療,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第三代建築也注入新穎醫療設備,邁向全人醫療照護,為以往台灣省唯一的離島部立醫院。
-
文字引用|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知識建檔|2017-11-02。知識更新|2024-04-0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