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政府前碉堡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1949年國民政府退據台灣,澎湖群島位處海峽中線處,成為戎守台灣的第一防線。澎湖駐軍除延用日治時期的砲臺做為防禦工事外,1951年起於澎湖本島和各離島的海岬處建構碉堡,並派軍隊駐守,來監視澎湖各海域船隻情況並防止來自海上的敵軍攻擊。同時在馬公市區內主要道路口和重要機關廳舍附近也構築碉堡,防止敵人的滲透攻擊,同時也可提高巷戰的防禦火力。
-
近年由於馬公市區道路的拓寬,部份碉堡影響到交通的安全性,加以時空的轉換,碉堡已漸失其設置的功能,故市區內的碉堡紛紛被拆除。今馬公市區內除澎湖縣政府前治平路與忠孝路交叉路口的碉堡外,在澎湖舊電廠西側民福路與新生路交叉路口尚存有碉堡一座。
-
碉堡為一直徑2.4公尺的圓型半地下化掩體構造,主體結構為混凝土造建築,內部由地下高1.6公尺和地上高1公尺的空間形式構成,碉堡周圍設有3個內緣長30公分、寬30公分,外緣高30公分、寬50公分的穹窖式射擊口,側邊和堡頂設有二處,長90公分、寬60公分的出入口。
-
資訊來源|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知識建檔|2017-03-06。知識更新|2017-12-08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