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許記盛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馬公市啟明里人,澎湖水產專修學校畢業。日治時期先後在高雄內外罐頭公司、基隆水產試驗所服務,後返鄉經營動力漁船。戰後,民國47年(1958)、50年(1961)、58年(1969)、65年(1976)年任澎湖區第2、3、5、6屆漁會理事長。330民國41年(1952)民國47年(1958)民國50年(1961)民國57年(1968)民國62年(1973)民國66年(1977)當選第2、4、5、7、8、9屆議員,第8屆議長,民國52年(1963)任第2屆省議員等職。一生經歷與澎湖的漁業關係密切。
-
任議員期間,積極爭取漁民權益及漁業有關建設,具體提案有:請糧食局將澎湖漁產加工所需加工鹽仍照舊辦法與食鹽同樣發給運輸費;請政府經公布放領舊船裝換新式引擎種類(牌名)由漁民自由選購以符漁民意志;請省政府派漁業及水產加工專家赴漁業先進國家研究􄙢魚加工方法指導縣內鰮魚加工事業;迅速完成龍門村漁港防波堤工程;免征農、漁會辦公廳及倉庫房屋稅;建議重新規劃馬公第三漁港為大規模漁港,配合遠洋漁船基地;早日整修大倉漁港以利漁船進出;早日完成花嶼工程以利漁船避風等。
-
其亦為臺灣首位引進日本珊瑚海撈技術的開拓者。大正12年(1923),在澎佳嶼附近發現珊瑚漁場,臺灣才開始經營珊瑚漁業。戰前,大多由日本人經營,至民國53年(1964)開始有漁民從事經營。由於利潤高,引起漁民競相採集。民國70年(1981)珊瑚的產量高達277公噸,為國家賺取大量外匯。由於漁場老舊,漁穫量逐漸短少,新漁場又大多在他國200浬經濟海域範圍內,現今澎湖地區珊瑚採補業已日漸式微。然其引進的珊瑚海撈技術的確曾帶給澎湖地區珊瑚業者一時的繁榮。
-
澎湖的淺海養殖事業,亦在其爭取政府「中央加速農村建設計畫」項下經費的支援,牡蠣養殖及箱網事業才開始大規模的發展起來。澎湖的鰛魚亦享有盛名,早年由澎湖沿岸至臺灣北部海域,作業漁船最多達700組。但民國46年(1957)起,鰛魚漁穫有漸趨減少的情況。鰛類為1年生或2年生之迴游性魚類,資源量的變動受人為影響之程度低,遂極力呼籲漁友,應考慮勿大量投入該項作業,以穩定其經營。迄今,鰛漁還是澎湖地區極富特色的美食,證明當初其卓見影響深遠。
-
由於澎湖特殊的環境,居民大多從事漁業。其深知漁民謀生不易,在省議員任上即不斷爭取經費修築漁港。如馬公第一漁港的整建。第二漁港民國48年(1959)起至民國50年(1961)止興建完成泊地面積3.3公頃,階梯式碼頭8處,防波堤365公尺。馬公第三漁港計畫,港址至馬公半島面積廣闊之北灣,緊鄰馬公第二漁港北堤,其亦特別向政府爭取經費,將第三漁港闢築新生地,作為日後岸上公共設施之用,對澎湖漁業發展遠景預先勾劃。為響應發展澎湖觀光事業,民國54年(1965)投資400萬元興建海宮大飯店,為當時澎湖唯一具有冷氣設備之高級飯店。後售予寶華薛家,改名嘉華大飯店。
-
在省議員任上,其不斷透過省府逐年預算編列,修建烏崁鎖港嵵裡虎井風櫃吉貝通梁大倉講美竹灣合界桶盤菓葉菓葉村)等大小漁港、船澳,將澎湖的漁業各點連成一線,成為可進可退的空間。此外,也關心水產資源的保護,爭取澎湖漁民參加勞工保險,漁會與省府的隸屬問題,豁免漁業用油貨物稅,推廣合成纖維漁網並酌免進口稅,減輕漁民綜合所得稅,加強澎湖衛生問題,預防副霍亂等。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人物志)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