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每到漁業旺季時,
鎖港很多的家庭都必須全家動員直接或間接的投入各項漁業工作。為了減少漁家年幼子女乏人照顧的問題,政府及
鎖港里民在
民國65年(1976)籌措經費,設立了全澎湖第一所漁村托兒所,稱為「
馬公鎮鎖港里漁村托兒所」(
鎖港里151-3號)。19漁村托兒所由縣政府代辦招標,總工程費615,000元,由縣漁會(今區漁會)補助300,000元、鎮公所補助100,000元、
鎖港里民捐款215,000元;管理委員會由里長擔任主任委員,下設財務、管理、人事3組,來負責托兒所的行政工作及籌募經費。
-
民國68年(1979)省政府規定社區托兒所為鄉鎮市公所應辦業務;但是
馬公鎮公所礙於經費,卻只把
鎖港里漁村托兒所改名為「
鎖港社區托兒所」,而在翌年11月委託給由社區成員組成的社福團體「欣欣聯誼會」經營管理。當時托兒所有2班混齡班,收托人數約80人,來源包含
鎖港、
鐵線、
山水、
五德、
嵵裡等里,還購買了一輛二手的娃娃車來接送兒童上、放學(照片3-1)。
民國70年(1981)托兒所因為缺乏管理人力及經費支援,被省社會處評鑑為丁等而停辦;21到第二年年底再由市公所輔導
鎖港社區托兒所向省政府社會處重新申請立案,並交由社區理事會經營。這時候托兒所已擴增為大、中、小各1班,收托的人數約120人(其中有20多位為全日托),收托範圍更擴大到
風櫃里(
風櫃幼童由保育員搭乘公車接送)。22到
民國76年(1987)附近各里大多已設有社區托兒所之後,才再縮編成2班混齡班,收托數約100人(全日托增加到40多人),大部分來自
鎖港里,只有少數來自
鐵線、
五德及
嵵裡。23
民國80年(1991)以後由於少子化的關係,收托人數減少為80人左右,大部分都是全日托教學。
-
民國85年(1996)馬公市公所把所有的社區托兒所納編合併成
馬公市立托兒所;但是因為設在
西文里的示範班空間不足,所以郊區各里的幼童仍然在原地上課。後來市公所請縣政府有償撥用
馬公市鎖港里國宅段413地號的土地,並且向省政府爭取均衡城鄉發展計畫的經費19,000,000元,來興建市立托兒所的
澎南班。
民國87年(1998)又獲得內政部兒童局補助二期工程(含建築工程及內部教保設施)經費8,179,000元,並由縣政府補助土地有償撥用經費2,500,000元,興建一棟含地下室四層的建築,面積約1791.78平方公尺(照片3-2)。
澎南班(
鎖港里19號)於
民國90年(2001)10月正式啟用,目前設有國幼班3班、中班3班、小班2班,共計收托253人,幼童來源除了澎地南區各里之外也包括
興仁、
烏崁2里,還備有娃娃車接送學童。
-
資訊引用|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2輯|
2006年)
知識建檔|2021-11-24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