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白沙教會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民國55年(1966)「倍加運動」告一個段落後,臺灣的教會對澎湖宣教事工的關心逐漸減少,加上澎湖人口的大量外移,導致整個澎湖區教會陷入無法拓展的困境。本鄉的5間教會在教友大量流失、傳道者異動頻仍的情況下,教會氣勢逐漸沒落,教會頻頻面臨關門的地步。為了讓教會能繼續在本鄉維持正常的運作,民國70年(1981)12月20日,白沙區教會在王武聰牧師的努力下試辦合一,信徒輪流至瓦硐赤崁講美教會作禮拜。並於隔年7月10日,向中會申請合一,升格為堂會。並以赤崁禮拜堂作為教區的中心點,負責整個白沙鄉的宣教工作,此乃白沙教會之定型。民國78年(1989)3月9日,赤崁禮拜堂因受海風雨侵蝕,加上白蟻蝕空,必須拆除重建,民國80年(1991)5月10日,在會友及臺灣教會信徒的協助下得以重建,成為今日的白沙教會。
-
教徒的活動,分別有禮拜日的佈道,家庭禮拜、唱歌班、朗誦聖經等,並對貧苦信徒發放麵粉、麥片、奶粉、衣服等救濟品,協助解決生活上的困難。瓦硐村民國60年(1971)實施社區建設,基督教福利會,亦特撥助6萬3,800元協建。在本鄉信奉基督教的信徒,雖然為數不多,但基督教的博愛精神對地方建設的貢獻將永垂不朽。目前在澎湖縣政府的登記資料中,只有白沙教會列入資料中。
-
資訊引用|《重修白沙鄉志》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