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工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嶼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上交通
空中交通
陸上交通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知識分類|
類:
文化
族譜
祖籍與姓氏
───
清領前移民及姓氏分布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漢人在澎湖的拓墾,最初可能只是把澎湖當作捕魚的基地,或暫時的休息地,到南宋以後才有比較多的人來澎湖定居。元代時曾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理,將澎湖納入中國的管轄範圍之下。明朝初年由於倭寇、海盜騷擾中國沿海,澎湖成為海盜聚集的淵藪,不法的居民更乘機與海盜互通聲氣,對中國沿海的治安造成很大的影響,於是洪武年間採取了徙地遷民的政策,將澎湖島民遷回中國大陸,並廢除了巡檢司的設置,故自南宋至明初的徙地遷民政策,為澎湖第一期移民時期。
-
萬曆23年
(1595)
福建巡撫許孚遠奏請募民開墾澎湖,但是這時候臺灣海峽已成了倭寇、海盜及西方殖民國家競逐的舞台,移居澎湖的閩南移民人數可能並不很多,然亦打開了澎湖群島的第二次移民潮。本地先民大多在此之後,開始陸續遷入澎湖開墾,並定居本地。據本地族譜的記載,萬曆年間之後進入澎湖開墾的氏族,有金門陳氏入墾現今
馬公市
嵵裡
、
沙港
;洪氏入墾現今
湖西鄉紅羅罩
,另一支洪氏入墾
尖山
,許氏移墾葉;漳州陳氏入墾
西嶼
及
白沙岐頭
等地。
-
除了上述的因素外,受到明末清初政局動盪不安及天災連年的影響,也是使得閩南漢人居民亡命海上,冒險遷入澎湖定居的原因之一。天啟5、6年(
1625
-
1626
),及崇禎元年至4年(
1628
-
1631
),福建先後發生了兩次大飢荒,致使泉州、漳州的飢民冒險橫渡海洋,大量移民澎湖的開始。此時期遷入今澎湖定居的先民,根據澎湖的族譜記載,到崇禎末年為止,曾經有金門陳氏移墾今
湖西
龍門
,許氏移墾今
馬公
鎖港
,吳氏入墾今
馬公
鎖港
及裡,蔡氏入墾今
馬公
興仁
,同安黃氏入墾
馬公
菜園
等多筆漢人移墾的紀錄。而清順治2年
(1646)
到
康熙3年
(1664)
的18年間,清朝和鄭成功政權之間,曾多次在福建沿海及金、廈兩島交戰;清朝為了削弱鄭氏,又先後實施了4次的「遷界令」,更迫使無數居民流離失所,逃生海外。澎湖的許多族譜都記錄了他們的遷澎始祖這一段九死一生的逃難歷程。如〈澎湖寮山許氏族譜〉就有記載寮山許氏遷居澎湖的原因:「⋯⋯奈何明末海寇蜂擁,波起倉卒,星散頃刻。當是時也,抱木攜眷而走四方者,誠不知其幾何?遷澎湖卜築於寮山者,則我房發祥公之子世朝公、世聘公與東厝啟謙公、伯登公也。」這時期不但湧入澎湖的移民人數最為可觀,也奠定了今日澎湖聚落分布的雛形。
-
依據澎湖地區族譜及當地學者的田野調查資料,自明神宗
萬曆23年
(1595)
福建巡撫許孚遠之請,開放澎湖群島以募民開墾,至
康熙22年
(1683)
鄭氏政權結束之前,遷入澎湖之移民有:(一)遷入
澎湖本島
之
馬公市
、
湖西鄉
者有
沙港陳氏
、
龍門陳氏
、
山水陳氏
、
馬公
林氏、
文澳林氏
、
紅羅罩林氏
、
菜園黃氏
、
雙頭掛張氏
、王氏,
西衛王氏
、
鐵線王氏
、
馬公
吳氏、
嵵裡吳氏
、
鎖港吳氏
、
港底吳氏
、
馬公
蔡氏(2支)、
湖西
蔡氏、
雙頭掛蔡氏
、
鐵線尾蔡氏
、
菓葉許氏
、
鎖管港許氏
(2支)、
港仔尾許氏
、
尖山洪氏
、
紅羅罩洪氏
、
東衛呂氏
、
後窟潭呂氏
、
湖西
呂氏、
港底蕭氏
、
烏崁葉氏
、
鎖港翁氏
、
西溪高氏
、
林投成氏
、
南寮趙氏
、
湖西辛氏
、
馬公
張氏、
湖西
李氏、
馬公
王氏(3支)、
馬公
歐陽氏。(二)遷入
白沙島
者有
岐頭陳氏
、
鎮海陳氏
、
通梁林氏
、
港子林氏
、
小赤林氏
、
通梁林氏
、
赤崁張氏
、
瓦硐吳氏
、
講美吳氏
、
瓦硐許氏
、寮山許氏(2支)、
小赤許氏
、
通梁鄭氏
、
赤崁鄭氏
、
馬公
莊氏、
瓦硐呂氏
、
後寮顏氏
、
白沙
方氏(2支)、
港子蕭氏
、寮山葉氏、
湖西
歐陽氏。(三)遷入
西嶼
者有
西嶼
陳氏、
竹灣蔡氏
、
西嶼
蔡氏(2支)、
西嶼
許氏(2支)、
小池角盧氏
、
小池角顏氏
、
內塹薛氏
等。(四)遷入
望安
、
七美
者有
網垵口
陳氏、
網垵口
林氏、
網垵口
許氏等。
-
1595-
1683年
間移入
澎湖本島
的居民,主要的籍貫來自福建省的泉州及漳州兩府,其中泉州府籍的移民占所有籍貫的86.84%,漳州籍則僅占10.53%。再進一步就祖籍地進行探討,來自泉州府同安縣金門的移民就占了所有移民半數以上的53.95%,並分布在澎湖的
馬公市
、
湖西鄉
、
白沙鄉
、
西嶼鄉
,
望安
、
七美
的先民大部分更是屬於泉州府同安縣金門籍。另外就漳州籍的移民而言,此時期的移民除了
馬公市
王氏外,大部分都集中在
白沙鄉
。此種現象
李紹章
編修的《澎湖縣誌》也有說明:
-
「明萬曆年以後,澎湖第二次有移住民,以福建泉州府屬同安縣金門人遷來最早;其後接踵而至者,亦以同安縣人為最多。彼等捷足先至者,得以優先選擇良好地區定居之,
澎湖本島
即多被同安人所先占;尤其素稱土地沃之
湖西鄉
,完全成為同安人之區域。較後至之漳州府屬移民,則集中於
白沙鄉
,少部分散居
馬公鎮
、
西嶼鄉
等地。澎湖列島南部
八罩
、
七美
等離散島嶼,則為最後遷來之移民所定居。」
-
農業的發展之所以成為先民選擇居住地的條件,與
地瓜
及
花生
這兩種既耐旱、耐鹹,同時可在貧瘠的砂質
土壤
栽培的農作物的引進有關,不僅使得澎湖自「沙洲」變成田園,同時間接的使移民改變了觀點,不再視澎湖為短暫的落腳處,開始以之為安身立命的所在。另外,由上述移民入墾選擇居住的地點來看,最早於萬曆年間遷入澎湖的,有
沙港陳氏
居於
馬公
,
紅羅罩洪氏
、
菓葉許氏
、
尖山洪氏
則居於
湖西
,
瓦硐許氏
則居於
白沙
,祖籍皆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漳州府遷入澎湖者,此時只有
白沙
的
岐頭陳氏
。其後的遷入者似乎因
澎湖本島
之東南沿海地區已被先墾者所占據,只有退而求其次,選擇本島中部沿海地區以及
白沙島
之大部分地區為其居址。另外,由於移民之初期社會,多以出身地籍別為一大集團,共同墾殖一地區,再以同宗族或姻親摯友為一小集團,定居一村落,一方面可以互濟有無,另一方面又可守望相助,形成巨大的拓殖力量。對此在明末移入澎湖的福建漳州居民,之所以大部分皆集中在
白沙鄉
拓墾,是可以理解的。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三)|人民志》
知識建檔|2017-11-08。知識更新|2021-12-20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
▲隱藏連結
續修澎湖縣志.卷三人民志
|
第59頁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中華民國柒拾伍年伍月貳玖日建造廟埕稅現款紀念牌
|
菓葉村
|
文物
菓葉北極殿碑銘
|
菓葉村
|
文物
威震武當、保境安民、威靈顯赫、北極功高、同沐聖澤、保境佑民、神恩顯赫、帝靈顯雄、威震北極、北極帝闕
|
菓葉村
|
文物
福發鐵工廠
|
重慶里
|
製造業
湖東聖帝廟的五營與石敢當
|
湖東村
|
寺廟
打釣仔
|
製造業
製香業
|
製造業
紅羅紅磚廠
|
紅羅村
|
建築
陳建成之妻吳氏墓誌銘:鸞堂對女性恪守婦道之褒揚
|
隘門村
|
法師乩童
瓦硐村七號:吳義故居
|
瓦硐村
|
建築
福發鐵工廠
|
重慶里
|
製造業
打釣仔
|
製造業
講美打鐵
|
講美村
|
製造業
港仔尾埔
|
白坑村
|
地名
格被神恩匾
|
小赤村
|
文物
震義宮
|
小門村
|
寺廟
蜩鳴宮
|
小赤村
|
寺廟
湖東聖帝廟的五營與石敢當
|
湖東村
|
寺廟
藍木製銅鑄宣爐
|
啟明里
|
文物
東衛魚灶
|
東衛里
|
漁業
平台知識總數
7,294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