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西嶼銅牆鐵壁
-
彈藥庫(Ammunitionstorage, Ammunitiondepot, Ammo depot)是儲存和供應彈藥的場所,也是火砲時期的產物。在清代多稱藥彈總庫、子藥庫或火藥庫。彈藥庫依儲存的內容可分為一般彈藥庫和專用彈藥庫。一般彈藥庫是指儲存各軍種通用彈藥的庫房;專用彈藥庫則指為特殊用途而設的庫房。依戰爭的需要彈藥庫可分為野戰彈藥庫及永久彈藥庫。野戰彈藥庫是因應戰事需要所設的臨時或半永久性庫房;永久彈藥庫或稱基地彈藥庫、要塞彈藥庫,是為供應一定地區或一個要塞所設的永久性設施。依供應範圍的大小彈藥庫又可分彈藥本庫、彈藥支庫、砲側庫等。彈藥本庫通常用來儲存一個要塞所需的彈藥;彈藥支庫以供應一個砲臺的彈藥為主;砲側庫則指儲存一至二門火砲的彈藥的庫房。
-
隨著軍事科技的發達與兵器的不斷改進,火藥及彈丸的形式也因作戰、演習、儲備與供應的需要,而有類別上的差異。不同類別的火藥及彈丸,更因性能及環境條件的要求,而使儲存空間產生很大的變化。
-
譬如
明治時期的日本,建築還停留在磚造及木造的階段時,彈藥庫建築為了防火,外牆多用磚砌;為了防潮,內壁加設木骨牆,地面採用高架地板;屋面用土居瓦茸;為了防雷擊,屋頂加裝避雷針;為了防爆炸而波及其他設施,彈藥庫外以土垣壘成避彈坡,成為土窟式清涼彈藥庫的雛形。
-
因應防禦設備的需要,有些較小的彈藥庫也會採用洞窟式,如常見的要塞堡壘砲臺的彈藥支庫或砲側庫。飛行機出現在戰場以後,土窟式彈藥庫因目標明顯,易遭敵機發覺而轟炸,於是將彈藥庫轉入壕洞或洞窟之中,形成另一種隱蔽式的洞窟彈藥庫。
-
換言之,不同時期、不同戰爭型態、不同的使用目的、不同的儲存內容,彈藥庫的形式都會產生極大的改變。以下將就
日治時期的澎湖為例,剖析澎湖彈藥庫的形成與發展。
-
澎湖彈藥庫的歷史
-
1883(清光緒9)年,澎湖通判李嘉棠奉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之命,在
西嶼內、
外塹建造海岸防禦砲臺。但因備砲不及,未能在
清法戰役中奏效。清法和議後,劉銘傳深感澎湖群島特立孤懸,不僅左右閩臺,也是南北洋的緊要關鍵,必須「扼紮勁旅,內泊兵輪,外築砲臺,才能固守」。於是在
1885(光緒11)年7月派曾守吳淞海口砲臺的記名提督
吳宏洛勘察澎湖的水陸形勢,並於
1887(光緒13)年初興工建造
金龜頭、拱北、
西嶼西、
西嶼東及其後建造的東城等砲臺,並安置英國製阿姆斯脫朗後膛大砲。
-
各砲臺內除設有「藥彈總庫」、「大小藥庫」以為補給之外,更於
金龜頭砲臺後方百丈(約275公尺)外設「大火藥庫」一所,成為澎湖群島有新式彈藥庫的開端。大火藥庫的位置大約在今澎湖防衛司令部莒光營區內。所以說是新式,是因為遠在
1874(同治13)年副將吳奇勳所建的新城砲臺內便有其後在
1877(光緒3)年重修的火藥庫,仍屬於中國前膛砲時期的傳統形式。
-
日本領臺後,在臺灣成立澎湖島要塞砲兵大隊及基隆要塞砲兵大隊,並將澎湖島及基隆兩地劃為要塞地帶。根據《澎湖島要塞防禦要領書》所規劃的各砲臺,於
1900(明治33)年起工,至
1908(明治41)年3月31日全數完工,總計8年間共完成堡壘、砲臺及框舍15座,配備火砲52門。除各砲臺均設有彈藥支庫及砲側庫外,更擇交通便捷、地點隱密之處,設置能儲備大量彈丸及火藥以供隨時支應各砲臺,發揮制敵效果的彈藥本庫(含火藥庫)。
-
根據
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補助建設物履歷〉的記載,澎湖島要塞計有:
紅木埕彈藥本庫、大山彈藥本庫及大山臨時火藥庫、
雞舞塢彈丸本庫、
西嶼彈藥本庫等彈藥庫。
-
資訊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頁
-
「
西嶼彈藥本庫」位於澎湖縣
西嶼鄉内垵村
東鼻頭山西側、
牛心山南側的半島形坡地與灘頭內,屬於「陸軍特種作戰部隊海龍蛙兵的101兩棲偵查營營區」軍管範圍。地形呈西南東北走向,南高北低,西側有馬蹄形凹地的地形庇護,東側有天然的大海為屏障,且具有隱匿於山谷坡地的環境特色,是日人領臺期間由日本舊陸軍所建構,做為儲存火砲彈藥的場所,供應
西嶼軍事要塞的砲彈需求。
西嶼彈藥本庫原建有:
明治35年(1902)建的
西嶼火藥本庫和
西嶼彈丸本庫、
明治38年(1905)建的
西嶼臨時火藥庫等。
-
其中
西嶼臨時火藥庫包括:有煙火藥庫、無煙火藥庫、火具庫各1間。因應火砲科技的進步,
西嶼火藥本庫分別改建。臨時火藥庫的有煙火藥庫位置在
昭和5年(1930)改建為地面上土窟式彈藥庫建物,
昭和10年(1935)改建為彈丸加溫場、火藥試驗場、熔蝕場及作業所等建築,並增建試驗性的單窟式洞窟彈藥庫。
昭和11年(1936)再新建雙窟式洞窟彈藥庫。
日治時期將洞窟式單窟彈藥庫(有煙火藥庫)稱為一號洞窟、洞窟式雙窟彈藥庫(無煙火藥庫)的兩座彈藥庫分別稱為二號洞窟與三號洞窟,而地面上土窟式彈藥庫則做為彈藥支庫使用。
-
洞窟式彈藥庫為了保持內庫的清涼與乾燥,加裝了機器設備控管溫濕度,防止濕熱造成彈藥效能的降低。內庫與天花板皆以銅板覆蓋,做為導體捲接入至地面,以達到接地效果。
大正11年(1922)出版的《野戰砲兵火工教程》,第4篇「彈藥的處理」所說:「進入火藥庫内應將靴及刀劍卸下,不得攜帶火柴等發火用品。庫内只能穿上草履或護膜靴等。由於火藥庫內嚴禁鐵類,因此在庫內的牆面上常使用銅或黃銅釘。進入庫內也禁止攜帶鐵類的製品。」火藥庫內既然不能用鐵,因此具有延展性,又不會腐蝕的純銅,便成為内裝最好的材料。
-
地板則是採用混凝土構造,表面以柏油二度及柏油油毛氈(asphaltbitumenfelt)打底,其上再鋪2mm厚的鉛板,鉛板上再鋪一層厚約4cm的瀝青砂漿(asphaltmortar),以達到氣密及雙層防水、防靜電的效果,同時避免因重壓或摩擦造成鉛板的破壞。
民國99年(2010)11月23日指定「
西嶼彈藥本庫」為澎湖縣
縣定古蹟。因應觀光發展,於
民國110年(2021)04月13日開放參觀。
-
一、洞窟式單窟彈藥庫(一號洞窟)
-
單窟式彈藥庫原是用來驗證「洞窟式」彈藥庫效能與可行性的實驗空間,建置完成後經過一年期間的觀察,確認是有效果之後,才進行雙窟式洞窟彈藥庫建造。單窟式彈藥庫內庫用三摺頂的單層屋頂構成,外部屋頂不用弧拱形也沒有雙層結構,而是單層平頂式的構造。這種複折頂的構造不符合隧道結構的力學原理,所以在雙窟式洞窟彈藥庫設計時才改用弧拱頂構造。
-
單窟式清涼彈藥庫的進口通道為側入式,沒有門廳。外庫淨寬7m,淨高3.16m、淨35.32m;入口通道淨寬2m、淨高2.51m、深1.48m。通道外用鐵門封閉,做為管制用的總出入口。與外庫内牆四周保持70cm淨寬的內庫與前室,由30cm厚的鋼筋混凝土牆體構成。內庫與前室淨寬均為5m,但進深不同,內庫淨深30.02m,前室淨深3m。内庫與前室之間,做有12cm厚的氣密鐵門各1道,後者內壁還做有雙扇玻璃不門1樘。內庫與前室的右側,各設有觀測口以安置直徑50cm的觀測窗。但內庫觀測口牆外加做74》76cm的内削窗洞。
-
内庫與前室的内牆及天花板,全部用厚度17oz.(0.552mm)的銅板覆蓋,每張銅板的尺寸約178》88cm,採橫向拼貼,每片四周都用捲接,使各邊都留有2cm寬突起的捲邊。銅板至地面還轉折21cm寬伸入地板之中。
-
二、洞窟式雙窟彈藥庫(二號洞窟、三號洞窟)
-
雙窟式彈藥庫以北向為主要入口,兩座彈藥庫皆採用雙層牆體穹窿結構的工法,在鑿開的洞窟內用厚度約40cm的鋼筋混凝土做成襯砌拱壁。牆身至起拱線高約3m,起拱線以上用預製的扇形混凝土塊逐層拱砌,使成為堅實的弧拱形外庫。混凝土塊底長約32cm,頂長約34cm,寬24cm,以1cm寬的勾縫及兩層塊體的厚度砌成弧拱屋頂。為使外庫可能滲漏出來的
地下水導出室外,兩側拱壁壁腳都做有6cm寬、6cm深,截面呈圓弧形的排水邊溝。
-
雙窟式清涼彈樂庫由兩座平行的外庫,以及1道垂直的通廊構成,平面配置上略呈H形,通廊長23.05m,寬1.50m,淨高2.20m。外庫淨寬各約7m,淨深34.87m,最高高度4.67m。在外庫與外庫的前端,有通廊相連,通廊兩端各有鐵門管制,使兩個洞窟可以獨立運作,以滿足防爆的要求,必要時也可以做為相互連繫的管道。
-
直通洞窟外是寬2.5m、高2.4m的通道,通道外10.5m處,設鐵門1道。外庫與通廊及總出入口相接的的部分是寬7m、深2.45m的門廳,也是兵員進入内庫前的集結點。外庫之內設獨立的內庫,左右兩面與外庫内壁相距70cm,後面與外庫内壁相距50cm。内庫也由30cm壁厚的鋼筋混凝土建造,上加兩層混凝土磚的弧拱屋頂構成,最高高度3.7m。室內淨寬5m,深28.02m,與門廳間還有3m深的前室相隔。前室前後也設金庫式氣密鐵門1道,由門廳進入前室的鐵門後面還加設一道有玻璃的木門。
-
在操作上,前室氣密鐵門開啓後,再開啓玻璃木門,操作人員全部進入前室後,將鐵門及木門關閉。等待前室的溫濕度穩定後,再開啓內庫的氣密鐵門。前室及内庫的右側都設有内徑51.5cm的銅質船艙式圓形固定觀測窗,中安清玻璃,以便讓觀測員可以監看窗内吊掛的水銀式溫濕度計。當庫門開啓前便有兵員在庫外觀測、並記錄窗內的溫度與濕度差的變化,以便掌控出入人流,避免因溫濕度過度擾動而發生意外。
-
内庫左右側牆與外庫之間,在前後端各設内徑15cm、外徑18cm的進氣及排氣銅管,分別通入前室及内庫。銅管的位置高低依氣體對流的原理,進氣管口較低,排氣管較高;進氣管通到內庫近端,排氣管通到遠端。由於管的另一端有明顯的螺紋,可知以前應有機械進排氣設備連接管端。
-
内庫屋頂用柏油防水棉布及兩層柏油(asphalt)覆蓋以防外庫滲漏水滲入。内庫及前室内的所有牆面及天花板,也全部採用厚17oz.(0.552mm)、178×88cm的銅板橫向張張覆蓋,表面都有生漆塗佈。每片銅板四周都用捲接,使各邊留有2cm寬的捲邊突起。銅板至地面也有21cm寬轉折,並伸入地板材料之中。
-
三、土窟式清涼彈藥庫
-
西嶼的土窟式清涼彈藥庫沿用避彈坡保護的概念,將彈藥庫設在地面,四周再圍以高聳的石砌牆垣,以替代士造隔堆。建物屋頂採用切妻造(雙斜屋面),以粗石造承重外牆建構,牆内再釘以18.5cm間距的木板牆為內裝,以中央為主要出入口,左右各升高5階到離地1.23m高,成為可以通風防潮的空間,中央入口以木質推拉門啓閉。用磚和水泥做為基腳的隔柵樓板,全用22.5cm寬、厚1.8cm的床板(地板)鋪成。
-
床板與根太(隔柵)的接合處及排氣暗門四周均用平頭銅釘釘著。木地板下的外牆,前後各有6個弧拱形通風口,也就是左右各3個,前後對稱。拱(spandrel)上前後各有8個讓空氣產生對流的方孔,即左右各4個,也是前後對稱。方孔上有石質楣樑,由於正好在牆基的放腳斜面上,上隅角與斜面削平。
-
彈藥庫正中央設寬2.26m、高2.2m的弧拱門洞。門洞用
玄武岩塊石以粗面石工工法砌作,前門較寬、後門較窄,在作法上也略有不同。前門門洞在左右邊框正面以丁順砌法用6塊長短石壘砌,並將隅角做成45°斜邊,斜邊與邊框頂上再以9塊塊石砌成弧拱,並以起拱線至關鍵石(較寬)的隅角做成日45°逐塊平削的斜邊,形成另一條比較平緩的弧拱線,使整個門洞具有透視感的效果,是本彈藥庫門洞作法最為特的部分。後門門洞在左右邊框正面也以丁順砌法用6塊長短石壘砌,但隅角不做45°斜邊,起拱線以上用7塊塊石砌成弧拱,弧拱隅角也不做成45°削邊。形式上與前門門洞完全不同。門洞上方留有冂字形的不框及螺釘痕跡,說明以前有三角形斜撐及瓦作屋頂的雨庇。後門門洞也有冂字形的木框及螺釘痕跡,不過規模上比前門小。為了在塊石上安木框架,將粗鑿面的塊石依木料寬度削平,因此在塊石上還留有明顯的打鑿凹痕及螺釘痕。
-
彈藥庫是用來儲藏彈藥的庫房,最怕雷擊而發生爆炸。因此在屋頂上裝設避雷針便非常重要。本彈藥庫的左右格納庫屋頂,各設有一支銅棒的避雷針,並有裸銅線接引到地下。裸銅線在牆面上固定時都有絕緣的磁碍子,以防漏電。現有的土窟式彈藥庫西南方還留存有第二棟土窟式彈藥庫的遺跡。
-
文字引用|文化資產叢書
知識建檔|2017-03-09。知識更新|2025-01-20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