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綠珊瑚:日治時代的造林植物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綠珊瑚,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屬(Euphorbia)的植物,原產於非洲東部,爾後隨著歐洲人而來到東方世界。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云:「綠珊瑚,亦名綠玉樹,多枝無葉,種自呂宋來。」清代臺灣人「植之以為籬」,故而《臺灣雜詠合刻》詩云:「網羅瓌寶海東隅,玉樹交柯葉本無;一笑看朱忽成碧,人家籬落盡珊瑚」。然而,其乳汁有毒,易導致皮膚潰爛,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才有「妹家門倚綠珊瑚,毒汁沾人合爛膚」之警語。
-
清代澎湖方志並無綠珊瑚之記載,日治時代,始有引種紀錄。澎湖廳於紅木埕湖西大赤崁小池角等苗圃廣泛培育綠珊瑚植株。大正元年(1912),又於文澳前寮鎖港豬母水嵵裡風櫃尾湖東湖西烏崁隘門沙港東石港底中墩港尾小赤崁瓦硐竹篙灣緝馬灣大池角大菓葉內垵等地種植綠珊瑚,因其抗旱耐鹽,存活率比其他樹種要高,成效良好。
-
昔日,港仔尾通往潭邊潭邊路多植有綠珊瑚,今僅殘存於銀合歡林之中。兒時母親也常告誡「珊瑚樹」有毒,不可以去摘採。於今,記憶猶新。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4-11-02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