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群島羅佈於臺灣海峽海面,北迴歸線從中貫穿,約莫由百個島嶼或礁岩所組成,是臺灣唯一以火山熔岩為主要構成的行政區。極西的
花嶼由安山岩質熔岩、碎屑岩及其他岩質的岩脈組成,生成年代約距今60至65百萬年前(中生代侏羅紀至白堊紀)(楊小青,1989)。其餘各島大多由
玄武岩及其熔岩流與沈積岩或紅土交互層疊而成,生成年代約距今17至8百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中新世)(林朝棨等人,1957;林朝棨,1963;林朝棨,1967;莊文星,1988;楊小青,1989;林長興,1991;陳培源,1992;李寄嵎,1994;陳培源、張郇生,1995;曹恕中等,1999)。
-
湖西鄉與
馬公市共存於
大山嶼,全鄉基底大抵由矽質
玄武岩(Tholeiite)和鹼性
玄武岩(AlkaliBasalt)所構成,此兩種
玄武岩之演化,類似夏威夷火山島(李寄嵎,1994),依噴發次序之先後,大抵有遠離中央向四周逐漸分布的現象,即以較古老的矽質
玄武岩先構成島嶼主體(shield),其後噴發的鹼性
玄武岩及年輕的矽質
玄武岩再圍繞分佈在其四周。
玄武岩在其中矽質
玄武岩噴發後分佈區域為島嶼中央地帶,鹼性
玄武岩則廣泛分佈於北海岸及
龍門地區海岸等島嶼邊緣。
-
湖西地區北方海面的
雞善嶼與
錠鉤嶼是本鄉最古老地層所在,約於14.3百萬年至13.0百萬年前形成,其它地區則集中於10至12百萬年前形成,相較澎湖群島其它各地,
湖西地區的
地質採樣尚未發現距今8百萬年前的樣品。再從鉀-氬定年觀之,矽質
玄武岩及鹼性
玄武岩兩者噴發時間並無先後次序,如:
青螺的矽質
玄武岩與
北寮的鹼性
玄武岩,皆形成於距今約10百萬年前間。綜合李寄嵎
(1994)的研究成果,
湖西地區玄武岩可分成三個主要噴發期:
-
階段一:早於14百萬年,如:
雞善嶼(14.3±.2Ma)。澎湖群島大部分陸地於此階段均已形成。
-
階段二:12百萬年左右,如:
錠鉤嶼(13.0±.3Ma)、澎湖島
龍門(12.7±.6Ma)。此階段主要以鹼性
玄武岩噴發為主,方向為東北東-西南西走向。
-
階段三:10百萬年左右,如:澎湖島
北寮(10.0±.3Ma)、澎湖島
青螺(10.9±.6Ma)。此時期鹼性
玄武岩與矽質
玄武岩均有大量噴發,
北寮及
青螺等地有鹼性
玄武岩小岩體出露,
大城北則以岩脈形態出現。
-
地層層序|
-
澎湖地層之分層以林朝棨等
(1957)所劃分的七層最早,其中分布最廣、厚度最厚的
漁翁島層,內含
玄武岩流及沈積岩層,可再細分十層;林朝棨等,1957;林朝棨,1963)。近二十年來,由於放射性定年結果的出爐,構成澎湖群島主體的
漁翁島群的
地質年代,已從更新世修正回推至中新世(莊文星,1988;李寄嵎,1990,李寄嵎和陳正宏,1992;Juang,1992;JuangandChen,1992)。陳培源
(1992)及陳培源與張郇生
(1995)則綜合較新的定年結果資料及前人鑽井所見之地下岩層(Huang,1967,中油公司
通梁一號井),將林氏之劃分重新修正,提出
澎湖地層層序表,然李寄嵎
(1994)認為陳氏之劃分與Huang
(1967)之古生物資料有所出入,建議應再進行鉀-氬定年分析,才能得到較準確的年代數據。顏波滄
(1987)及莊文星
(1992)則提出澎湖層代替
漁翁島群的看法,用以代表
玄武岩、岩脈以及其間所夾的沈積岩層、粘土層等地層。
-
上述各家所提出之層序,最大差異在以
玄武岩為主地層的命名,其餘相去不遠。本文之地層層序採用曹恕中等人
(1999)的分層,該地層表為近年最新之檢討結果,共分成
花嶼火山雜岩、澎湖層、
小門嶼層、
湖西層及現代海濱堆積物等五層,其中
花嶼層及
小門嶼層本鄉未有分佈,澎湖層、
湖西層及現代海濱堆積物之組成及特性如下:
-
一、澎湖層
-
「澎湖層」是由顏波滄
(1987)及莊文星
(1992)所提出,即林朝棨等人
(1957)和陳培源
(1992)所劃分的「
漁翁島群層」。「澎湖層」的包括
玄武岩相、沈積岩相及火山凝灰角礫岩相,其中
玄武岩相佔澎湖層的絶大多數,由數層
玄武岩熔岩流疊置而成,
玄武岩流於澎湖群島各島、各地區出現之層數並不一致,大多數地點出露兩層,最多可見三至四層,各層
玄武岩流可用風化
土壤面加以區分,每一
玄武岩噴發後形成之層次,可能無法涵蓋全區。沈積岩相以塊狀泥岩、砂岩和頁岩所組成,具幾近平行的層理,依其構造及岩性,此層之沈積環境應具淺海、潮汐灘地、沼澤地或沖積平原等特性。火山凝灰角礫岩相分佈地點較少,
七美嶼是較具規模的分佈地。
-
此外,
拱北山(
太武山)的暗灰色粗粒
玄武岩(微輝長岩),
北寮奎壁山及
赤嶼的岩脈是本層於本鄉所外顯出的特殊產狀。
-
本層原名「
湖西統」(林朝棨等,1957),經陳培源
(1992)更名為「
湖西層」,是
澎湖地層中,唯一以本鄉為標準地的地層,依據目前的野外調查成果,本層在本鄉分佈於灌溉井一帶的低地;
尖山發電廠所在地,於工程開挖時亦有發現。本層可能是全新世海進期的內灣沈積(陳培源、張郇生,1995),主要由較鬆軟之灰褐色至黃褐色之砂層、泥層或砂泥互層所組成,依據
湖西灌溉井資料,本層總厚度約為7公尺,露出地表者僅約2.5公尺(林朝棨等,1957)。
-
本層可分為四層砂泥層,各層間呈現不整合接觸面(林朝棨等,1957),其表層未有覆蓋其它岩層,接近地表的兩泥層含有豐富的有孔蟲,底部兩泥層亦含有豐富有孔蟲,另可發現現代種貝殼與珊瑚碎石塊等化石,故將本層年代訂在早全新世(林朝棨,1963)。本層最底部於部分地區則是假整合於
玄武岩風化後之紅土上(陳培源、張郇生,1995)。
-
三、現代海濱堆積層
-
本層由珊瑚遺體、現代種之有孔蟲殼(Huang,1961)、貝殼等碎片骨骸及少量
玄武岩碎屑堆積而成,主要分佈於海灣地形,以厚堆積物、沙灘或沙洲等形式呈現。本層具有微傾入海之平行層理,並伴隨少量之槽狀交錯層(陳于高,1993)。以貝殼沙為主的局部海岸地區,因碳酸鈣溶解再膠結,可形成灘岩。本層在本鄉主要分佈於
北寮地區及
林投海濱,其中
北寮地區為面北之海灣,因受
東北季風影響,堆積出厚層之堆積物,在其有孔蟲砂丘中,可發現火山浮石之礫塊層(陳培源、張郇生,1995)。
-
資訊引用|《
湖西鄉志》
知識建檔|2017-11-25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