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陸上交通設施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清朝時期馬公的主要道路都是單向通行的牛車道,陸運多靠「牛車」或「轎輿」。日治昭和2年(1927)才由馬公商人集資創設「馬公旭自動車商會」,經營馬公湖西沙港雞母塢(今五德)等地的定時班車和汽車租賃業務,翌年又有一家「澎湖自動車商會」加入營業。昭和13年(1938)公布實施「自動車事業法」之後,把各小型汽車客運合併成「澎湖交通株式會社」,添購大客車來行駛各路線。
-
戰後,縣政府於民國38年(1949)4月,向臺灣省公路局價購客車二輛,交給馬公鎮公所成立公共汽車管理處來經營,但是因為車輛狀況不佳,修護及保養困難,只維持了二、三個月,就宣告停駛。民國40年(1951)2月1日,縣政府改在今仁愛路、民權路口(全聯福利中心一帶),成立「澎湖縣公共汽車管理處」,由省政府補助三部車輛,專營馬公湖西白沙三線的客運。民國41年(1952)公共汽車管理處增加機動交通船兩艘,兼營馬公到各離島的客貨運,改稱為公共車船管理處民國43年(1954),因為各離島紛紛出現民營的機器動力交通船,於是將所屬的交通船拍賣,同時恢復公共汽車管理處的原名。到民國48年(1959)為了擴充業務,移址到今民族路;翌年(1960)又因為經營光武號交通船,再度改稱公共車船管理處迄今(鄭紹裘1997:100-103)。
-
目前,馬公市區內道路大致成棋盤狀,以仁愛路、光明路、中興路、民生路、樹德路、治平路、明遠路等7條東西向道路,再加上南北向的民族路、中正路、忠孝路、建國路、信義路、文化路、重慶街、光復路、民權路、民福路等,構成一個完整的市區路網(照片3-7、3-8、3-9、3-10、3-11.3-12)民國70年(1981)以後,民間的自用小客車逐漸增加,縣政府從民國80年代起,又陸續規劃興建多處停車場來改善市區的路邊停車問題,在重慶里境內有一處城隍廟東側(馬公市公所舊址)停車場,民國87年(1998)完工,面積1,043平方公尺,可以停放31部小型車(含1個殘障車位)及28部機車(劉丁乾等2005:283)。
-
文字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二輯馬公東甲啟明里重慶里
知識建檔|2025-05-1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