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馬公天主堂紀錄

2020馬公天主堂紀錄|拍攝日期:2020-08-14(星期五)

馬公天主堂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隱藏資訊

同義詞彙|馬公天主教會
-
天主教在澎湖的發展甚晚,肇因於民國38年(1949)國民政府敗逃到臺灣,很多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及教友跟隨到臺灣。民國39年(1950)比利時籍神父齊見賢請山東籍的神父傅興仁到馬公傳教,於馬公市中華路31號設臨時聖堂,當時的教友均為大陸來澎的軍人眷屬。民國40年(1951)5月東北籍聖心會修女劉蔭民、王維哲、王秀臣、泰英居、姜桂如抵達澎湖,創辦聖瑪利診所及福華托兒所,由修女劉蔭民任首任院長,王維哲擔任主治醫師。
-
民國41年(1952)4月靈醫會神父羅德信承擔澎湖地區之傳教工作,同年6月同為靈醫會的神父潘志仁及修士馬仁光到馬公,接辦神父傅興仁的傳教工作。民國42年(1953)6月潘志仁神父創辦幼稚園,由聖母聖心會修女管理,而原由修女會經營的診所則由馬仁光接管。同年8月羅德信籌建可容納百人之聖堂,名曰:「聖母堂」。羅神父鑑於澎湖教友多為軍眷,流動性極大,長住本地教友僅13人,乃將傳教重心轉向民間,創設各項社會事業,諸如:診療所、巡迴診所、英語及義語進修班、圖書館、籃球場、話劇團等活動,對傳教工作頗多幫助。同年聖誕節即有40人領洗,且多為知識份子。
-
民國46年(1957)5月,將聖瑪利診所擴大為惠民醫院之第一期建院工程完成,恭請主教陳若瑟主持祝聖落成典禮。同年神父李智在白沙鄉後寮村建立教堂及幼稚園。民國48年(1959)神父呂道南在講美港子瓦硐中屯等地設立幼稚園,藉此傳教,二、三年後建立講美天主堂民國49年(1960)神父羅德信湖西鄉沙港村建堂傳教。
-
當時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未久,臺灣經濟尚未恢復,物資甚為缺乏,天主教福利會獲得美國救濟總署來自美國民間捐贈的救濟物資(脫脂奶粉、蛋粉、麵粉、玉米、麥、奶油、芥子油、椰子油等食物,及二手衣物、玩具與醫藥用品等),在臺灣各教區發放給一般低收入戶(俗稱美援),頗受歡迎,一般民眾漸漸接近教會,對教義亦感興趣,教務日益發展。民國43年(1954)馬公天主堂有150人領洗。是年5月本國神父李恩導開始湖西傳教。民國44年至49年(1955-1960)之間,澎湖地區信教者幾達一千人。
-
民國50年(1961)3月教廷鑑於臺灣教務發展之需要,將全臺重新調整為七個教區,澎湖被劃歸臺南教區,靈醫會在澎湖的所有傳教事業因此脫離高雄教區的管轄。馬公教堂於1950年代偶獲公地一塊為教產,後承德國友人贊助美金壹萬元做為建堂基金,乃啟建新教堂,於民國53年(1964)8月30日竣工落成,邀請教廷駐華公使樞機主教高理耀親臨祝聖,名曰:「聖母病人之痊」堂。
-
民國59年(1970)2月24日教廷宣布成立澎湖宗座署理區,同年4月4日任命原威海􄏦教區主教法國籍的甘霖擔任首任主教;民國65年(1976)甘神父因健康原因辭職,由本國神父白正龍接任澎湖宗座署理區主教。民國70年(1981)係國際殘障年,神父呂若瑟為期照顧更多的殘障朋友,以剛成立的「海星園」為基礎,在主教白正龍支持指導之下,成立了惠民啟智中心。民國80年(1991)2月教廷駐華代辦斐納德偕同主教鄭再發來澎,宣布停止「澎湖宗座署理區」,仍回歸隸屬於臺南教區管轄。民國82年(1993)惠民醫院在原址興建全新醫療大樓,歷時2年竣工。民國86年(1997)成立通梁診療所;民國88年(1999)惠民醫院接受內政部委託成為澎湖長期護理示範中心;同年通梁診療所改為復健科。民國92年(2003)2月17日該院與臺中中山醫學院成立策略聯盟經營。
-
天主教於星期日舉行主日彌撒外,並有念經、封齋、祈禱會等活動,以往辦理之社會福利事業及醫療服務對本縣幫助頗大,甚獲縣民佳評。澎湖天主教興盛時期信徒有千餘人,惟近年信徒逐漸減少,現在馬公天主堂參加彌撒者大約有160人左右。鄉間教堂聚會者更少,甚至有停止宗教活動者。
-
從表8-3可以看出在50餘年間天主教共建立11座教堂,但是其發展時程與基督教有些類似,同樣在1950至60年代間取得很大的進展,其後即進入停滯甚至消退期;目前在縣政府的登錄資料中,天主教僅存留四座教堂,分別由兩位神父負責,一位負責馬公白沙的教堂,另一位則負責湖西的兩座教堂。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宗教志》
知識建檔|2020-05-10。知識更新|2023-08-22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