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礁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運
空運
陸運
06|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林業
07|治理
選務
戶政
行政
財稅
民生
軍事
遊憩
社福
司法
衛生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2025澎湖玉米記錄|
南寮村玉米記錄|
拍攝日期:2025-05-15(星期四)
知識分類|
類:
產業
農業
農作物
───
雜糧作物─玉米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同義詞彙|番蘆黍
-
澎湖廳志
物產篇:「番蘆黍,穗大六、七寸,粒亦大,俗名番黍。」因為玉米是原產於美洲的異國品種,所以澎湖人習稱為「番蘆黍」或「番麥」。早年澎湖種的玉米都是天然混交種,包括日本種、美國種,經過長期種植,性狀已經退化,不但生長期長,產量也低。
民國42年
(1953)
臺南區農業改良埸開始從事玉米品種改良,到47年
(1958)
育成了早熟又豐產的雙雜交玉米「臺南5號」,並且從49年
(1960)
起推廣栽培。
-
民國53年
(1964)
,農林廳
種苗繁殖場
推介第一個雜交玉米品種「臺南5號」,在澎湖四鄉鎮試作,結果產量比本地種增加了一倍以上。
民國55年
(1966)
縣政府引進種子500公斤,推廣種植面積約20公頃,從
民國56年
(1967)
到60年
(1971)
,每年也都推廣3公頃。
-
臺南5號玉米的產量雖然很高,但是抗病蟲害能力弱,容易患露菌病,傳染性又高。所以當抗病蟲害能力很強的「臺南11號」培育成功之後,很快的就取代了臺南5號。
-
民國70年
(1981)
澎湖開始推廣臺南選14號甜玉米7.4公頃,同年澎湖農改分場又引進朴子分場在
民國68年
(1979)
試種成功的「超甜玉米臺南15號」,試種的結果也告成功,於是轉由縣農會推廣給農民栽培。「超甜玉米臺南15號」的甜度很高,含糖量達70%,採收下來3、4天之後還能保有甜味,可以供採玉米筍及果穗籽粒之用,相當有發展的潛力。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五)|物產志》
知識建檔|2021-12-10。知識更新|2025-05-20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
▲隱藏連結
續修澎湖縣志.卷五物產志
|
第69頁
知識相簿|
2025澎湖玉米記錄
5
張影像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東吉嶼墓葬區
|
東吉村
|
殯葬
池東零售市場
|
池東村
|
市場
燈謎
|
藝文活動
此地無樹三百載:馬公天后宮前的古榕樹齡推斷
|
中央里
|
榕屬
西嶼鄉農會
|
池東村
|
農政組織
民防組織
|
軍事組織
龍身石敢當之碑
|
東衛里
|
碑石敢當
竹篙灣路
|
大池村
|
交通地名
下街仔
|
大池村
|
街巷地名
篩仔頂埔
|
大池村
|
高地地名
虎井漁港
|
虎井里
|
漁港碼頭
桶盤漁港
|
桶盤里
|
漁港碼頭
西滬港
|
風櫃里
|
漁港碼頭
風櫃西漁港
|
風櫃里
|
漁港碼頭
風櫃東漁港
|
風櫃里
|
漁港碼頭
嵵裡漁港
|
嵵裡里
|
漁港碼頭
井垵漁港
|
井垵里
|
漁港碼頭
五德西碼頭
|
五德里
|
漁港碼頭
五德漁港
|
五德里
|
漁港碼頭
山水漁港
|
山水里
|
漁港碼頭
平台知識總數
7,696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