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後寮天堂路記錄

2020後寮天堂路記錄|後寮東港舊碼頭|拍攝日期:2020-06-16(星期二)

後寮的碼頭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同義詞彙|後寮天堂路、天堂路、東港舊碼頭
-
後寮的碼頭
-
天堂路堪稱澎湖的景點網紅,舊名東坪碼仔。依據許耀彬的研究,百餘年前建造東坪碼仔,除了停泊漁船之外,北方外海的姑婆嶼等島嶼,向南沖煞到後寮,先民乃依保生大帝降旨指示興建這座東坪碼仔,複以臨近的煙墩山崖錐部位近海岸線地形形似一把弓,而東坪碼仔造型則像一支箭,兩相搭配藉以來「破煞」。
-
後寮村另外還有西(港)碼與舢舨碼頭。後寮人所謂西(港)碼,就是現在的後寮漁港碼頭,後來為了泊船方便,再依海床地形增設東坪碼仔,就是現在的天堂路現址。再者,又在東西兩個碼頭之間再另設成L型舢舨碼頭後,東坪碼仔乃改稱舊碼。今日,舢舨碼頭尚留有「護我漁船」的碑記。然其建造年代不詳,即可能完成於民國50年代左右。
-
民國66年(1977)白沙鄉志》記載:「後寮漁港有東港、西港兩處專供漁船停泊之用。民國四十三年澎湖縣政府及當地民眾合作興建東港,因僅有防坡堤一條,停泊漁船只有五、六隻,出入航道又在淺坪遼濶之範圍內,不但漁船出入不方便,對漁業之發展性亦極有限。西港有南北防坡堤各一條,於民國五十年興建完成,由澎湖縣政府補助工程費二十萬元,天主教會捐獻物資,用以工代賑方式,抵充採石等工資。西港出入較東港方便,故後寮村大部份船隻,均集中於此」。
-
後寮的西港,為天主教靈醫會在澎湖興建的地一座碼頭,爾後又陸續興建赤崁大倉合界等地的漁港。這些漁港皆是「以工代賑」配合美援物資的方式辦理。陳仁勇在其《聖嘉民與媽祖的巧遇》暨《白沙鄉宣教二十五年紀念1955-1980》便提及大倉後寮的例子。例如:「白沙地區早期許多村莊沒有港口,漁船就放在海灘或岸邊,在颱風或季風季節來臨時,船家要一直擔心漁船漂到大海裡,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工具。靈醫會成功地推行以工代賑,依照每個參與居民工作的時間分配一定量的油,米或麵,動員整個村莊的居民組織成團隊,大家分工合作,搬運石頭,修建海堤和港口,以保護船隻不受風暴影響。在呂道南神父和羅德信神父的號召下,後寮是第一個完成漁港建造的村莊。漁民憑著令人欽佩的堅韌毅力,採集了大約4,500立方米的石頭,搬運到建築碼頭的工地上,經過四個月的艱苦努力,長320米,底部寬12米,高6米,表面寬2米的水泥海堤漁港終於完工。開幕典禮於1962年10月8日舉行,有800人參加。」
-
經由於天主教團隊的幫助,西嶼鄉合界漁港完成於1966年大倉漁港也在歷經兩年的工期,於1968年完成。此外,十個村莊和離島也逐步建造自己的漁港。
-
後寮的碼頭由西向東依序為西港、舢舨碼頭、舊碼仔。當我們勤於網紅天堂路的打卡,此地不僅遺留美援的痕跡,亦有天主教靈醫會在澎湖建港鋪路的善行義舉,更有屬於當地的宗教文化色彩與居民團結一心的意志。
-
#感謝許耀彬先生#感謝陳仁勇院長
-
作者|許玉河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