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灶有關祭祀行為,是澎湖一種衍生自魚產加工業相當特殊的習俗。透過祭祀儀禮的回饋,除了感謝神明的辛苦守護,另方面也藉此慰勞鄰近的無主靈魂,祈求地方上的平安與事業發展的穩定。澎湖的「拜
魚灶」習俗可見於
馬公市嵵裡里及
白沙鄉赤崁村,然近年來隨著魚產加工業逐漸式微的影響,規模也跟著變得越來越小。目前有關澎湖
魚灶業的祭祀行為,大概只剩
馬公市嵵裡里還可窺見,且分有「自行祭祀」及「共同祭祀」二種模式。
白沙鄉赤崁村最後僅剩的
魚灶祭祀行為已不再有獨自的儀禮,而是改以配合著「
赤崁龍德宮」的漁事組所決定的祭拜時間為之,且不再只是單純以丁香魚乾為祭品,如今是有什麼魚乾就拜什麼。
赤崁的
魚灶祭祀儀禮除了用以敬慰神靈,另一目的則是業者用來表達犒賞員工的心意。早期
赤崁丁香漁業的船組人數較多,業主在拜完
魚灶後,會將拜過的供品如牲禮、
炸棗等分給同組船員食用,甚至辦桌一起共聚共享,也意味著丁香漁期的結束,明年漁季再見。但隨著漁撈行為與產量的變化,推測
赤崁村的
魚灶祭祀行為沒落,乃受目前的丁香魚捕撈多以單船作業,船上需求人力大為減少,且多以聘請外籍漁工協助方式處理等因素影響,加上捕撈的漁獲多直接在漁船上就以「船灶」先行煮熟後再運回陸地進行曝曬,使得設置於陸域上的
魚灶使用頻率大為降低,影響了
赤崁村原有的「拜
魚灶」行為。相較於
赤崁村有「
魚灶」為祭祀目標對象,
馬公市嵵裡里的魚產加工祭祀行為對象則屬於比較無形的「神」與「靈」。
嵵裡魚產加工業者藉由「自家祭祀」與「共同祭祀」二種不同儀禮的傳達,展現「人」與「超自然」間的心靈對話。
-
自家祭祀
-
嵵裡「新合源商號」於
1974年,曾因漁船捕獲量豐收,可惜彼時魚產加工出貨的銷售點,僅僅只有臺南運河魚脯行,造成該年銷售嚴重虧損。
1986年又因「韋恩颱風」侵襲澎湖,造成工廠屋頂遭強風吹翻且嚴重損害,後續便將兩間工廠廠房合併整理,分別規劃出冷凍櫃區、加工作業區、工具儲存區及生活休息區等不同空間,工廠總坪數為二百六十坪。於生活休息區中祀奉神明,早晚上香奉茶祭祀,農曆初一、十五並增添祭品祭拜。另於每月農曆十五日效仿廟宇,由第四代的經營者當「小法」,在自家神龕前有
犒軍儀式,藉以犒勞工廠四周的守護神祇。
-
共同祭祀
-
嵵裡里的
漁工新村有一間「
萬善宮」祠廟,每年農曆七月二十八日黃昏時,
嵵裡的魚產加工業者就會前往祭拜
萬善爺(圖15)。據當地耆老陳男表示:「
萬善爺的金身,是某一年颱風被吹到裡海岸邊的一塊木材,木材有著神似人像的樣貌,拿去雕刻出形態再問其神明稱呼,才知道所刻者為
萬善爺。」
-
魚灶業者前往祭祀時,會先將祭品排放於預先架設好的鐵架上,然後點香並插於供品之上,燒香過程共燒三次香。首香稟告
萬善爺、各神明還有各界好兄弟以祈祝平安,再次二香、逐次三香。燒頭香時會有其他業者幫忙開始將經衣、蓮花燒化,目的在讓好兄弟能換上乾淨衣物,二次燒化銀紙,第三支香時則燒化金紙。祭拜的酒杯在三次的燒香過程中逐次將酒斟入杯內,到第三支香時斟滿祭祀的酒杯。視燒化金紙到一定灰燼程度時,將供桌上的酒杯取下,並於燒化金紙區域內灑酒劃出圓形界線,灑酒時將酒倒於地上,且酒不可接觸到燒化的金紙,以免好兄弟無法領取。在此同時,灑酒的人要說出一些吉祥祝福的詞語,如「風調雨順」、「大家平安大賺錢」等,此時位於一旁的人也都會跟著複誦「有啊」,以示有祈福、保安與納財之意。
-
文字引用|裊裊輕煙:澎湖
魚灶產業現況初探(陳啓章|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博物館科)
知識建檔|2025-02-11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