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礁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上交通
空中交通
陸上交通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2023望安國小記錄|
拍攝日期:2023-10-26(星期四)
知識分類|
類:
文化
教育
校園學校
區:
望安鄉
西安村
西安村教育
───
望安國小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聯絡資訊|
▲隱藏資訊
地址|
882望安鄉西安村46號
同義詞彙|網垵國民學校、望安國民小學、望安公學校、網垵公學校
-
日治時期
的網垵國民學校,戰後改制為「澎湖縣
望安鄉
望安
國民學校」。
民國41年
(1952)
4月,劃出
花嶼村
學區成立「
花嶼國民學校
」,
民國47年
(1958)
4月,又劃出
水垵村
學區成立「
水垵
國民學校」。
民國57年
(1968)
改制為「澎湖縣
望安鄉
望安
國民小學」。
望安鄉
的
東吉國小
因為人口嚴重外流,學童人數銳減,於
民國80年
(1991)
2月縮編為
望安國小東吉分校
(同年7月,又奉令廢校)。
-
望安
國民小學位於離島
望安
,屬於特別偏遠類型學校,學區包括島上的
東安村
、
西安村
、
中社村
以及
水垵村
等四村。
民國41年
(1952)
,該校編制6班,學生有男生298人、女生235人,共533人。92學年度,編制6班,有學生52人,教師11人,每班平均學生人數為12.1人。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教育志)
-
(一)
日本時代
-
望安
國民小學的前身為
日本時代
之「網垵公學校」,創立於
大正6年
(1917)
3月31日起,4月2日開學(因為4月1日為星期日),校址位於
網垵澳
網垵鄉,公學校設立學區涵蓋網垵區和
大嶼
區。網垵公學校修業年限為六年,有三個學級數(即班級數);
大正9年
(1920)
4月奉准設置「
大嶼分教場
」,即為現在
七美國民小學
的前身,
大嶼分教場
於
大正12年
(1923)
4月奉准升格獨立成為「
大嶼公學校
」。
-
網垵公學校成立當時是先借用廟宇為臨時校舍,等公學校校舍落成後再遷入校舍就讀。借用廟宇共有兩間,一間是
西安村
的
吳府宮
(舊名為后寮宮),地號為網垵鄉386番地,坪數24坪;另一間是
西安村天后宮
,地號網垵鄉1089番地,坪數24坪,這兩間充當臨時教室的廟宇其構造皆為
硓𥑮石
平房、臺灣瓦葺屋頂。網垵公學校校址位於
望安庄
望安
1598番地,校地7225甲,也就是現今
望安
國小現址;校舍構造為
硓𥑮石
平房、內地瓦葺屋頂,校舍總坪數120.7坪,共有四棟(間)教室;教職員宿舍1棟(間)(主要是給校長居住),22.78坪。之後由於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又再增加一棟校舍,即成為現在
望安
國民小學的校園規模。
-
大正9年
(1920)
實施街庄制,將
網垵澳
改名為
望安庄
(高雄州澎湖郡
望安庄
),因此翌年(
大正10年
)4月1日網垵公學校奉命改校名為「
望安
公學校」(高雄州報第155號,
大正10年
12月2日告示第152號)。
昭和9年
(1934)
4月,在
將軍澳嶼
設置「
將軍澳分教場
」(即現今
將軍國民小學
),
昭和13年
(1938)
,再於
東吉嶼
設置「
東吉分教場
」。
昭和16年
(1941)
4月,配合國民教育令變更學制,奉令改校名為「澎湖廳
望安
國民學校」,並採用課程第三號表,學校所在為
望安庄
望安
1767號。學校校史沿革如下:
-
1.
1917年
(
大正6年
)4月,創立「網垵公學校」。2.
1920年
(
大正9年
)4月,設立「網垵公學校
大嶼分教場
」。3.
1921年
(
大正10年
)4月,校名奉令改為「
望安
公學校」。4.
1923年
(
大正12年
)4月,「
大嶼分教場
」奉准升格獨立改稱「
大嶼公學校
」。5.
1934年
(
昭和9年
)4月,設置「
望安
公學校
將軍澳分教場
」。6.
1938年
(
昭和13年
)4月,設置「
望安
公學校
東吉分教場
」。7.
1941年
(
昭和16年
)4月,學制變更奉令校名改為「澎湖廳
望安
國民學校」。8.
1944年
(
昭和19年
),
東吉分教場
升格獨立為「
東吉國民學校
」。
-
(二)戰後時期
-
民國35年
(1946)
因
澎湖縣政府
成立,於該年1月易名為「澎湖縣
望安鄉
望安
國民學校」;至
民國57年
(1968)
8月1日,配合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制為「
望安
國民小學」。
日本時代
先後設立之三分教場,
大嶼分教場
於
大正12年
(1923)
獨立為
大嶼公學校
;
東吉分教場
於
昭和19年
(1944)
獨立為
東吉國民學校
;將軍分教場於戰後(
民國34年
)獨立為
將軍國民學校
。
-
民國37年
9月於
花嶼村
設立
望安
國民學校「
花嶼
分班」,
民國41年
2月獨立設校為「
花嶼國民學校
」;又
民國40年
(1951)
於
水垵村
學區成立
望安
國民學校「
水垵
分班」,
民國41年
(1952)
升格為「
水垵
分校」,該分校於
民國47年
(1958)
8月獨立,惟
水垵國小
至74學年度因學生數少而停辦,再併回
望安
國小,其原有學生則轉入
望安
國小就讀。8另外,
東吉國民小學
因為人口嚴重外流,學童人數銳減,於
民國81年
(1992)
2月縮編為
望安
國民小學
東吉分校
,同年6月唯一的畢業生畢業後,即奉令廢校,由
望安
國小接收其設備與資料,學區改為自由學區。
-
學校校史沿革如下:1.
民國34年
(1945)
將軍澳分教場
獨立為「
將軍國民學校
」。2.
民國35年
(1946)
1月,改稱「澎湖縣
望安鄉
望安
國民學校」。3.
民國37年
(1948)
9月,於
花嶼村
設立
望安
國民學校「
花嶼
分班」。4.
民國40年
(1951)
於
水垵村
學區成立
望安
國民學校「
水垵
分班」。5.
民國41年
(1952)
水垵
分班升格為「
水垵
分校」。6.
民國41年
(1952)
2月,
花嶼
分班獨立設校為「
花嶼國民學校
」。7.
民國47年
(1958)
8月,
水垵
分校獨立為「
水垵
國民學校」。8.
民國57年
(1968)
8月1日,改制為「澎湖縣
望安鄉
望安
國民小學」。9.
民國76年
(1987)
1月1日,成立附設幼稚園一班。10.
民國97年
(2007)
8月1日,成立分散式資源班一班。11.
民國101年
(2012)
8月1日,配合教育部幼托整合政策,附設幼稚園改名為「
望安
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
長久以來,校長的職務一直都是由男性出任,
民國37年
(1938)
望安
國民學校校長出缺,當年8月,縣政府派
馬公國民學校
教員張澄秋擔任第2任校長,開創了女性擔任校長的先例。但是張澄秋在
民國38年
卸任後,女性校長又成了絕響,到
民國68年
(1979)
8月,
水垵國小
校長出缺時,才再度由女性主任洪金枝代理校長,之後真除,
水垵國小
廢校後,洪金枝再轉調
望安
國小擔任第10任校長,洪校長先後又轉任
內垵國小
、
山水國小
、
馬公國小
。
-
二、校務概況與特色
-
望安
國民小學校址於
望安鄉
西安村
46號,屬離島偏遠六班小型學校,學區包括
望安島
上的
東安村
、
西安村
、
中社村
、
水垵村
等四村,是
望安島
上唯一的小學;因受人口外流嚴重影響,致學生數逐年減少,目前雖仍維持六班,但多為班級人數不足十人者,101學年度學生人數為41位,附設幼兒園9位學生,合計50位。
望安
國民小學為
望安鄉
歷史最久的學校,目前也是
望安鄉
規模最大之學校,一至六年級各設一班,一班附設幼兒園,一班分散式資源班。學校編制為1位校長、9位教師、2位幼教教師、2位特教教師、1位工友。學校校舍共歷經三個年代建築。第一代為
日本時代
,硓堆砌一樓,內地瓦葺斜屋頂;第二代為加強磚二樓建築;第三代為現在學校樣貌,同為加強磚造二樓建築。網垵公學校成立當時是先借用廟宇為臨時校舍,之後陸續興建了一棟教師宿舍(只有校長及工友居住)、兩棟教室、及兩棟教室間的操場,一棟在現在國小校舍的位置,一棟在現在幼兒園教室的位置(三間教室),即是現今
望安
國小校園之規模。台灣光復後,由於教室老舊危險、校舍空間不足,學校從57年起陸續改建。先從國小校舍東側開始改建,東側校舍興建好之後,再拆除西側舊校舍,興建新校舍,待一樓教室都興建完成後,又再增建二樓教室,歷經多年後學校才完整為二樓校舍(約在光復後第9任校長徐安永任內完成)。10原前棟(南側)
日本時代
興建的舊教室,因老舊危險而拆除;之後配合台灣省政府「發展與改進國民教育計畫第二期計畫」,於原址興建一樓之加強磚造教室,於
民國80年
3月2日落成,共有美勞、音樂、輔導等三間專科教室,現已改為幼兒園之活動室、體育器材室、資源班教室、幼兒園資料室。
-
由於第二代校舍於
民國57年
起興建,經數度增建,形成老背少之建築;歷經風雨歲月後,樓板剝落,壁樑龜裂,適逢政府推展改進國教二期計畫契機,乃於現址拆除舊校舍,重建二樓加強磚造之校舍,於
民國84年
9月6日完工,85年5月興建落成,並刻鏤一面「
望安
國小新建校舍庭園景觀落成誌」銅牌於校園庭院中。之後於
民國85年
6月18日完成校舍前之庭園新建工程,7月7日動工新建運動場暨排水填土護坡,並於年底竣工完成驗收,即為現今學校之規模。
-
現今,
望安
國小主要校舍建築為北側新建的二樓建築,一樓包含六間班級教室、男女廁所各一間、體育器材及工具室各一間,二樓包含校長室、教師辦公室、自然教室、視聽教室、美勞教室、開放空間的圖書室、電腦教室。南側舊的一樓建築,包含附設幼兒園教室及活動室各一間、資源班教室一間、體育器材室一間。學校廚房位於主校舍建築東側。教師宿舍三棟,為西側、中間、東側宿舍,分別為
民國69年
5月、78年11月、69年8月興建,其中東側宿舍為舊的
望安鄉衛生所
,
望安鄉衛生所
興建新大樓後,將舊的衛生所移交給學校,學校修繕後做為教師宿舍。
-
三、校徽、校旗、校歌
-
(一)校徽
-
望安
國小校徽共有兩個。第一個校徽是
民國85年
前使用的,校徽是以5字相併,中間兩片葉子,象徵徳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培育民族幼苗。
-
至
民國85年
,
望安
國小為慶祝創校80週年,委請當時學校許上豔老師設計製作,為第二代之校徽。校徽圖像內容由五個「五」和中心一對「葉子」組成,「五」代表五育,是為五育均衡的意思,葉子代表幼苗,整個圖像的意義是說本校的學生在五育均衡的環境下學習成長,將來必定成為國家的棟樑。
-
(二)校旗
望安
國小校旗有兩面,早期使用的校旗為下左邊之圖案,現已不再使用。現在使用的校旗為簡易的白底旗子,加上綠色的校徽,及底下黑色字體的校名,此面校旗為第12任校長許進來任內所製作,一直沿用至今。
-
(三)
望安
國小校歌歌詞望:安國小屹立
八罩
憑依天台
七美
拱照鍾靈毓秀人文並茂禮義廉恥校訓是標文武兼修鍛鍊手腦敬業勤學毋怠毋驕復國建國端賴爾曹
-
文字來源|
望安鄉
志
知識建檔|2019-09-13。知識更新|2023-10-27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
▲隱藏連結
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一教育志
|
第99頁
知識相簿|
2021望安國小記錄
5
張影像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風櫃尾蛇頭山三角點:陸補40
|
風櫃里
|
文物
後寮村三角點:陸補25
|
後寮村
|
文物
瓦硐村907號三等三角點
|
瓦硐村
|
文物
東石土地公宮仔
|
東石村
|
寺廟
烏崁洪姓祖祠重建落成碑記
|
烏崁里
|
文物
靖海宮重建碑記
|
烏崁里
|
文物
懋靈殿重建落成碑記
|
興仁里
|
文物
烏崁興仁畜牧業
|
烏崁里
|
畜牧
烏崁鰆流刺網漁業及曳繩釣漁業
|
烏崁里
|
漁業
烏崁鰮焚寄網漁業
|
烏崁里
|
漁業
澎湖島要塞第二地帶標
|
水垵村
|
文物
第二八號陸軍省澎湖島要塞第三地帶標
|
湖東村
|
文物
澎湖島要塞第一地帶標
|
東衛里
|
文物
荷蘭的短暫經營
|
開拓
牛車
|
技藝
小赤先民之墓
|
小赤村
|
文物
望將大橋
|
將軍村
|
建築
炸棗
|
飲食
曾幾何時銀合歡
|
植物
槍城尾
|
城前村
|
地名
平台知識總數
7,318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