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漁翁島燈塔Nelly紀念碑
-
西嶼燈塔西側圍牆外有座十字架,其上鐫刻:IN MEMORY OF Nelly O'Driscoll 1890。十字架旁有一解說牌,標題為:「洋人古墓」,其內容如下:「此座古墓於清
光緒十六年(1890)所立,墓石銘刻Nelly O'Driscoll女性名字。雖然不知此墓的由來,但必然與燈塔的興建有著深厚的關係;同時也正足以反映清末由洋人協助興建燈塔的事蹟。」此塊解說牌云不知其原由,然井原伊三太郎於
1932年所著之《
澎湖島大觀》記載,
1895年日軍佔領燈塔,燈塔的看守員是46歲的英國人バラリー與次席28歲的俄國人ビスマンスキー。バラリー的妻子38歲,為日本五島人,ビスマンスキー的妻子為日本人玉子。日人雖有徵詢其意願,然兩位看守者及其家人皆不願留任,乃離開澎湖前往廈門。此英國夫婦有一愛女メリー,メリー八歲時因病去世,燈塔後面的山邊上,建有十字架也就是メリー的墓石。
-
《
澎湖島大觀》文中的メリー,メ 英文拼音為「me」,然メリー應為Nelly無誤。其次,從現存的石碑Nelly在
1890年過世而非《
澎湖島大觀》記載的
1880年。此外,文中亦提及自
明治14年(1881)到
明治26年(1893)的13年間,英國看守員用大型西洋紙張,每天記錄燈塔日誌,共記了13本,每本有5公分厚。燈塔日誌若是バラリー所記載,バラリー應該
1881年才來澎湖至
1895年離開,其女兒自然不可能於
1880年埋葬於此。
1881年,
漁翁島燈塔尚有一位英國人George Taylor任職於此。George Taylor為,中國海關稅務局職員,
1877年-
1887年在澎湖群島與臺灣南岬服務。Taylor起初在
漁翁島當燈塔看守者,
1882年南岬開始建造燈塔與相關設施時,Taylor始離開澎湖調往南岬。因此,Nelly極可能為Taylor的繼任者。
1877年至
1882年,泰勒在澎湖群島
漁翁島擔任燈塔的看守者;他起初職位為燈塔第二看守者B,後於
1880年擢升為燈塔第二看守者A。
1881年バラリー來到澎湖後不久,Taylor隨後於
1882年調往臺灣南岬。
-
1885年3月29日
清法戰爭澎湖之役展開,法軍於3月31日進佔
媽宮後,
孤拔著眼於澎湖群島的占領,派遣一個海軍步兵中隊佔領
漁翁島及Pointe Litsitah,並將士兵安頓在
西嶼砲台。4月11日法軍擄獲運輸兵船的平安輪。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於4月23日發電與派遣駐倫敦的中國海關官員金登干討論有關平安輪的處理原則並指出法軍佔據澎湖燈塔,並將燈塔管理人送往香港。因此,バラリー應被遣送至英國的殖民地香港,
1885年7月法人撤離澎湖後,再回
漁翁島燈塔任職。
-
Nelly的紀念碑至今依然矗立在
西嶼屹仔尾山崖上,然
1932年尚可見到的13冊燈塔日誌,於今卻不知流落何方?消失得無影無蹤。
-
參考文獻《
澎湖島大觀》、《看見十九世紀臺灣》、、《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五輯第九十冊》、《維基百科》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