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五德吳氏家廟
-
五德吳氏家廟創建於
民國56年(1967)。早期
五德吳氏家廟的
冬至祭祖,都是遵循古禮進行,連祭祀的物品都依照族譜所記載採買、放置,現在都已經簡化了。過去
冬至時還會發給長者一人一斤豬肉,現在因為人口減少,改為由每戶自行準備,拿到宗祠祭祀。目前
五德吳氏分四房,每年輪流由一房負責宗祠的打掃及燒香奉茶等雜務,4年一輪。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人民志)
-
五德里吳姓的開基祖
吳丑於清
順治元年(1644)因為戰亂而攜同二子遷居澎湖
嵵裡,再搬到
雞母塢,在今
五德里28號北側定居。清康熙初年次子吳酉又遷回到
嵵裡,成為
嵵裡延陵衍派的始祖,長子則留在
雞母塢,生有4子。後來子孫或分居在附近或搬到外地,早年的祖厝就成了供奉祖先牌位的場所。
-
早期的
吳氏宗祠只是一間沒有廂房的(只有一落)
老古石建築,
民國53年(1964)之後由吳前發起重建,並且將自己位於祖厝後方的土地和祖厝對換做為基地(
五德里28號),到
民國56年(1967)落成。以前
吳姓的宗親十六歲開始就必須「當丁」(負責年節的祭祖),按照出生的先後順序,輪流負責主辦
除夕、
清明、
中元、
冬至的祭祖(每年4人),各家戶則自行準備祭品前去祭拜。後來因為子孫大多出外而無法繼續執行,改由族親集體辦理,各房只輪流負責初一、十五燒香,及財務管理、準備祭品的責任,稱為「當祭」。
-
文字引用|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