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孝,
西嶼人,住
媽宮澳之
觀音亭,長期奉佛,為人庸工及所得香人微資,盡出以修道路,收枯骸。掩廢墳。有餘以施諸貧者。又嘗攜僅遍拾字紙。晚年往普陀山禮佛。歸乃居
觀音亭。誦佛號不輟,但未下髮耳。一日促其姪遠歸甫登岸,即有商船遭風壤於
外塹港內。得隨眾撈捨有所獲,以是擷愚艷說為能前知矣。後復往普陀山,但化於善化寺,壽七十餘歲。
-
文字引用|
西嶼鄉誌、
西嶼鄉志
-
林孝:持齋奉佛成帝君
-
《
澎湖續編》為
蔣鏞任澎湖通判時所編撰,初成於
道光9年(1829)。
道光12年(1832)興泉永道
周凱至澎湖賑災,
蔡廷蘭進詩為地方求加賑,又呈〈
澎湖續編〉稿,
周凱閱讀之後,詳加評正,遂有此書之印行。《
澎湖續編》〈人物紀〉中有一位林孝:
-
東西澳
媽宮社人。生平正直好善,茹素;敬惜字紙,攜筐籃遍拾字跡,滌以香湯,焚而投諸清流。為人傭工所得資,盡出以修除道路,收枯骸、掩廢墳。歷任澎廳嘉其義行,皆有獎賞。年未滿四十,而敦行不怠,其天植之性然也。」
-
由此推斷,林孝大致生於
乾隆55年(1790)之後。迨至
林豪編撰《
澎湖廳志》時,林孝由東西澳
媽宮社人,變成
西嶼澳人:
-
林孝,
西嶼人。住
媽宮澳之
觀音亭,長齋奉佛。為人傭工及所得香火微資,盡出以修除道路,收枯骸、掩廢墳,有餘以施諸貧者。又嘗攜篋,遍拾字紙。晚年往普陀山禮佛,歸仍居
觀音亭誦佛號不輟,但未下髮耳。一日,促其姪遠歸,甫登岸,即有商船遭風壞於
外塹港內,得隨眾撈捨有所獲。以是顓愚艷說孝能前知矣。後復往普陀,怛化於善化寺,壽七十餘歲。
-
蔡廷蘭採輯林孝事蹟,認為林孝是
媽宮社人,應是林孝住在
觀音亭,長齋奉佛之故。
林豪編撰《
澎湖廳志》時,對林孝事蹟有更多的了解,遂加以修正並增添其晚年兩度前往普陀山修道,最後怛化於善化寺。其壽七十有餘,則林孝大概逝世於
咸豐10年(1860)之後。
-
大正12年(1923),
文澳當地成立登岸社禮善堂。隔年
(1924),書成《醒喚金針》。〈卷四〉,有山西保生大帝林降筆:
-
噫!我澎湖
西嶼人,姓林名順孝。自幼能知善為寶,看破俗塵、修因果,孑然獨往
觀音亭,堅心修持求到老。三飧皆斷酒,一生不茹葷。惟知敬天地、禮神明、惜字紙、誦經文。因思孟子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乃螟一子承繼家門……于是收拾行李往普陀山……。迨至甲子
(1924)陞任帝君,聲靈赫奕……。
-
《醒喚金針》中的林順孝,即是《
澎湖續編》與《
澎湖廳志》中的林孝。林孝以保生大帝的身份降筆,無非勉勵世人能「敬天地、禮神明、惜字紙、誦經文」,死後方能解脫輪迴,歸於神道。林孝逝世逾六十年,其事蹟仍為
文澳當地人傳頌,應與林孝前往兩度前往普陀山修持有關。《
澎湖廳志》中所提及其姪,應為《醒喚金針》中承繼林孝香煙的螟蛉子。
-
#參考資料
-
文澳登岸社禮善堂,《醒喚金針》〈卷四〉,
1924年,頁13-14。
-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https://tcss.ith.sinica.edu.tw/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1-09-28。知識更新|2025-06-01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