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港的鰆浮刺網據說是在明治晚年從
風櫃傳來的,在
昭和5年(1930)時約有27組。漁場有
鎖港南方(
候角)、
烏崁南方、
龍門香爐嶼的泥砂底質沿海(
1929年還曾和
龍門村發生漁場糾紛)等3處;漁期在農曆11月到翌年4月之間,以1月和2月為盛漁期,每個月出海的時間約有10天到18天。作業時使用1艘漁船,搭載4個漁夫帶著16張網片(在船上縫接起來)約在下午6時出海(到
龍門作業時則在清晨6時就出海),到達漁場之後由2個漁夫操作船隻,另外兩個人由船邊(一前一後)投網(約15分鐘)並下錨固定後返航,第二天再去收網取魚(到
龍門作業時就在海上等候,約下午4時前收網返航)。主要漁獲是土魠、梳齒和鯊魚,漁獲送到漁業組合拍賣之後所得扣除漁船租金(共有的船則不扣),再由4個漁夫平分。
昭和4年(1929)的時候都是和
馬公的林澄清(興順)商店簽約,以每台斤21錢賣出,再轉由
馬公的「宮崎商店」(店主是日本人)外銷到日本(澎湖廳1932:157-161)。
-
資訊引用|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2輯|
2006年)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