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灣開帝殿的歷史
-
鼎灣村有兩座公廟,分別為開帝殿(東宮)與
永安宮(西宮)。開帝殿主祀神農大帝,
永安宮主神為真武大帝。依據
明治30年(1897)的「社寺廟宇調」,
鼎灣開帝殿當時稱之為「神農大帝廟,創建在百餘年前」;
永安宮則無相關記載。然而,在西寮(今
中西村西寮)項下,卻有一座「上帝廟,距今八十六年建立
(1811)。」今日西寮的廟宇為「代天宮」,奉祀伍府王爺而非上帝公(真武大帝)。此上帝廟,有可能為今日
鼎灣村的
永安宮,也有可能是抄錄錯誤所致。
-
開帝殿現存有三方古匾,分別為「克配彼天」、「聖德宏施」、「參贊化育」,匾額皆落款於
乾隆乙巳年(1785),此為開帝殿有跡可循最早之年代。此年代往回推算,可與
1897年日本的調查資料互為對照。此外,開帝廟現存有
道光元年(1821)三件文物,分別為「聖恩浩蕩」匾、「誠敬尊嚴」與「帝鎮王興」楹聯,
1821年應為開帝殿另一次改建。爾後,開帝殿分別於
大正元年(1912)、
民國55年(1966)與
民國85年(1996)重建。
-
民國48年(1959),
鼎灣村洪朝卿曾作過
鼎灣村廟宇的調查。
洪朝卿提及:「
鼎灣村昔日與
許家村同宮門,廟宇建於
鼎灣村之西端(指
永安宮)。該廟倒塌後,遂將廟內玄天上帝分祀於
許家村真君殿,而該村則新建開帝殿以奉祀主神開天仙帝(神農大帝)。」職是之故,
鼎灣村永安宮的歷史似乎早於開帝殿,其前身相傳為奉祀土地公,再立真武大帝為主神。
昭和12年(1937),南瀛佛教會所做的澎湖寺廟宗祠調查,
鼎灣只有「開帝廟」而無
永安宮,可能應證
永安宮當時已經傾圮的狀態。
-
鼎灣村素與
許家村交好,又有兩村同宮門之說法,清代以迄
日治時代,
鼎灣村小法也常協助
許家村宮廟初一、十五「
犒軍」。前述
乾隆年間「參贊化育」匾,即為
許家村(舊稱
港仔尾)弟子所敬献。
大正元年(1912),開帝殿改建落成之際,
許家村也準備子弟戲,贊襄演出,以資慶賀。兩村公廟也於每年
元宵節過後,聯合舉行繞境
鎮符活動,至少有百年以上之歷史。
-
開帝殿西南方有一座
八卦池,村民又稱魚池,四周
菜宅密布,為昔日的農業區。依據
民國84年(1995)八卦池重修碑記所載,
康熙年間即有此池。推測此地原本為一低窪池塘,又有溪溝流經此處,故而水族繁盛,而有魚池之名,並有灌溉功能。
民國37年(1948)的航照圖顯示,魚池為長方形,邊緣略呈圓弧,可能有經過人工挖掘擴大其規模。
民國48年(1959),王連武村長任內以公廟名義發起義務勞動,以
硓𥑮石砌成八卦型,且留有涵洞,可以調節魚池之水量。池中有一口井,當池水乾涸時,此井仍有水深及大腿,井上覆蓋一大黑石。村人洪祖傳當乩童時傳達神諭,由八壯丁自
大城北抬回此大黑石,覆於井上以鎮煞,兼具「剋制離火」、「彌補地理」之功能。此石上有兩大腳印,相傳為神農大帝所留。
民國68年(1979)農林廳的航照圖顯示,魚池已呈現八角的長方形。
民國84年(1995),再次整修成現狀。
-
開帝殿開天先帝神蹟顯赫,村民
洪朝卿於
民國48年(1959)曾記錄數則開天仙帝神蹟,以為求古者之稽考:
-
(一)傳說
道光年間,有
嵵裡鄉人前來開帝殿求問新造大船進水之日,開天仙帝乩身擇定之日期,適值小潮。一時,
嵵裡民眾紛紛議論大感惶惑,或有不信者。然而,因當日開天仙帝乩身堅決於所定之日進水,並指示小法執事者,於是日如發現西南黑雲騰起,即刻念咒催請神降駕。至期,果然應驗,風雨大作,竟將大船不費一人之力,浮入大海。於是,
嵵裡之民大為感激,皆以為藉神力之助焉。
-
(二)据傳某日,開天仙帝降駕指示言:「有西南方弟子來生產事,其難產原因乃是有一石戰錘堵塞於其住屋圍牆暗溝所致,若將該石戰錘取出即產矣」。翌日,果有人來求問恩主。詢之,則果如神明預諭,謂婦人臨危也!乩童即令其速回取出戰錘,遂分娩母子獲平安。
嵵裡鄉民感激開天仙帝之恩,故有
嵵裡閤社弟子叩謝之聯對一付:「誠敬有神求自應 尊嚴在位感而通」
-
(三)另有
西溪村人黃督生者,為武館出身,武藝高強,平生不信神道之說。有一次,因家宅人口不安,憂疑不定。探悉開天仙帝顯赫靈異,乃來廟求問。恩主降駕指示:黃弟子之家宅不安,乃是住宅塞門之照墻為匠人作法,兩端高低差三寸之故,黃督生本不信,繼經測量之,果然。因而求神明為之解,乩童乃持神劍往其家,以劍柄在照墻較高之一端連擊數下,然後再測之,已水平矣。至是,黃督生乃感服,而家宅人口亦漸安泰。黃督生於感激之餘,思叩謝神恩,乃將家傳香爐敬謝於該廟,至今猶存。蓋此爐本由唐山帶回,型與其他香爐無異,獨於爐底有裂孔,而不漏香灰。每有事輒能發爐,香煙繚繞廟堂,甚為神異。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鼎灣村主廟,創建時間廟內〈
鼎灣村開帝殿重建碑記〉(刻於
民國八十七年)及眾村老只云至今兩百多年,惟近有二書卻載為
乾隆四十九年(1784),不知何據?開帝殿於有清一代改建過,
民國一年、五十五年又改建,近八十五至八十七年再擴建而成今堂皇廟貌。〈
鼎灣村開帝殿重建碑記〉曰:「吾村開帝殿所奉祀開天仙帝,素稱恩主公,……神農亦稱炎帝是也。……凡兩百有餘年,……改建次數不知凡幾,均由先民口述,無從稽考。迨至
民國元年壬子及
民國五十五年丙午年丙午兩次之改建,始有碑記可稽。
-
資訊來源|臺灣地名辭書(澎湖縣)
-
吾村開帝殿所奉祀開天仙帝、素稱:恩主公、乃上古位尊三皇之一、則神農亦稱:炎帝是也、在位時勤農務、教稼穡、研岐黃、嚐百草、登神後廣庇塵寰、惠及九州、自座鎮吾村以來、靈昭澎島、每顯奇蹟凡兩百有餘年其廟宇改建次數不知凡幾、均由先民口述、無從稽考。及民國五五年丙午兩次之改建、使有碑記可稽、本次改建由於丙五年改建時、財源不足、設計簡單、致樑腐朽、漏水頻頻、為人消災濟世時、傾盆大雨、漏水甚劇未能繼續行事、因此恩主公降乩指示、籌備改建事宜、經值年
鄉老召開民丁會議、推選重建委員、蔡再日等十九人、開始向本村民及旅台同鄉募捐重建工程費、一經發起即獲村民及旅台同鄉熱心踴躍捐輸、而十方善信亦均慷慨解囊、集團集腋成裘、眾觀經費無虞、遂擇吉於
民國八十五年丙子農曆十月十日當天拆卸舊廟、於同月二十八日奠基、以原來廟向甲庚兼卯酉、承蒙恩主工降乩指示更改為卯酉兼甲庚。
-
為壯觀擴大面積起見、後基中心點不動、前基中心點向北移三尺六寸、然後向前延伸十六尺、地坪及地基挺升三尺、廟貌增高九尺、經兩年努力、一面籌資一面施工、幸得各方之辛勤合作、使工程如期告竣、計支總工程費新台幣貳仟陸佰八十伍萬壹仟壹佰零參元整、並於
民國八十七年歲次戊寅農曆十月十日落成入火、行見金碧輝煌、範圍寬敞、期後為善信消災解厄、濟世扶危、澤被群生、而顯赫千秋萬世 意矣、為報功崇德紀念、是為誌。
-
資訊來源|
湖西鄉志
知識建檔|2017-03-19。知識更新|2025-07-21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