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吉星文先日記》記載,
吉星文言
民國44年(1955)1月17日:「余奉調為澎湖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官,由今日起為職務劃分日期」。然而,遲至4月7日
吉星文始至民航隊營業處飛機到
馬公就任。
吉星文在12月25日的日記裡提及:「本縣
東吉島對外交通阻塞,居民所見之物,雖不能稱為原始之物,然所見究竟無幾,卻能勇敢拆除五十餘座小廟,以破除迷信,不知
馬公每日見聞廣闊,而仍每日焚香膜拜,浪費時間、物力、人力作何感想?臺省本島更甚然。」
-
民國44年,
東吉居民一口氣「勇敢拆除五十餘座小廟」,從此段描述這五十餘座小廟應為「
宮仔」。「
宮仔」的信仰盛行於
七美、
望安等地,其大小約在1米左右。黃國揚在
花嶼村則發現42座,原為澎湖最多
宮仔的聚落。然而,
民國40年代的
東吉確有50座以上的
宮仔,堪為澎湖之最。
-
有趣的是,當年
東吉到底發生何事,導致居民拆除了五十餘座的
宮仔?
吉星文在其日記中並無近一步的說明。假設大多數的
宮仔在當時被拆除,則今日現存於
東吉二、三十座的
宮仔,應該建於
民國45年(1956)之後。其次,
吉星文也說到「本縣
東吉島對外交通阻塞」,他是如何得知
東吉居民拆除「五十餘座小廟」?又是否真的拆除?又是另一個問題。
-
從諸多研究與筆者的田野訪談,
七美、
望安居民興建
宮仔的緣由,往往是家中不平靜,問事於乩童指示此地不潔,於是就蓋一間
宮仔。也有在從事漁業活動中或掘地發現骸骨而興建
宮仔者。「
宮仔」多位於住宅旁、路邊、田裏或是荒野。今日,
東吉、
東嶼坪、
七美、
望安等地的
宮仔,雖多已廢棄,
宮仔在昔日撫慰許多澎湖人內心的不安。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