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萬興滬記錄

影像分類:石滬  2023萬興滬記錄|拍攝日期:2023-10-26(星期四)

萬興滬

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同義詞彙|南坪滬、萬興石滬
-
當地人稱之為「滬」,「石滬」、「南坪滬」、「萬興滬」。萬興為一店名,原本稱為「古松」在西埔,後改為金興,因家族一部份人遷住東安而改為萬興。此滬興建於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由許氏先祖許佑肇建,傳至第三代許英木時,因北伸腳末端常遭風浪損毀,故將此伸腳略往西南移動,並在1926年延請湖西師傅重修,目前持股人為第四代許致、許清照等五位兄弟,許銘鴻為第六代持股人。主要漁獲為丁香、鱙仔、臭肉、鰹魚、竹午、柔魚等,冬季較夏季好,晚上較白天為佳,因漁獲少,對外人巡滬並無嚴格禁止。
-
文字引用|澎湖的石滬
-
萬興滬位於南坪公墓南方的潮間帶上,滬口面北,為望安許姓萬興家族先祖許祖佑(樹人)於清代道光、咸豐年間興建的捕魚石滬,傳至第三代許英木時,因北伸腳末端常遭風浪損毀,故將北伸腳略往西南移動,並在日昭和元年延請湖西師傅重修。該滬主要漁獲為丁香、鱙仔、臭肉、鰹魚、竹午、柔魚等,冬季較夏季好,晚上較白天為佳,因漁獲少,對外人巡滬並無嚴格禁止。萬興滬迄今形制尚稱完整。
-
資訊來源|《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
此滬由網垵許氏先祖許佑肇建於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第三代許英木時,因北伸腳末端常遭風浪損毀,重新整修時將伸腳略往西南移動,並曾在1926 年聘請湖西師傅再次重修,目前持股人為第四代許清照等五位兄弟。
-
資訊來源|望安鄉
-
萬興滬位於望安本島東南岸「南坪」的潮間帶,鄰近東南側岬角「龜壁崁尾」,為單滬房石滬,以玄武岩石塊砌成。北側左伸腳朝向海中、南側右伸腳陸連,附有一個魚井。根據洪國雄等人1996年民國85年)7月測量,此滬滬房開口的背向為南75°東,滬房周長約73.5公尺、左伸腳長約145公尺、右伸腳長約95公尺,全長約314公尺。時隔三十餘年,曾宥輯&楊馥慈(2019)的測量數據稍有不同,滬房指向北70°西,左伸腳長約138公尺、右伸腳長約99公尺,連同滬房則全長約308公尺。總之,此滬滬房開口方位角約為290°或285°,朝向北北西,全長超過 300公尺,左伸腳較右伸腳略長。
-
萬興滬的建造背景,可追溯到網垵許氏三大源流之一的風門派。明末崇禎己巳年1629年),海賊李魁奇率眾登陸金門,攻陷後埔的土堡,燒殺擄掠,許氏族人大舉出逃。在逃難人潮中,珠浦五房後翰房的第十三世祖許卯(許則參)渡海來到澎湖八罩,於當地重新開闢家園,過世後葬於花宅北方的風門山上,後代世系便稱為風門派,以示與鴛鴦窟派、蕭山派有所區別。許卯的長子為許乞(許啟福),為第十四世,而其長子為許喜(許伯瑞),為第十五世。之後風門派許氏繁衍經營,很快就卓然有成。例如在第十七世後裔之中,許喜第三子許瑤(許源瓊)的長子許誥(許克謨),創立「古松」商號,從事藥材與建材生意,歷經更名「新古松」、向外遷徙,後人持續經營,兩百餘年後「新古松」中藥房仍屹立於馬公市中華路上;又如在第十八世後裔之中,許喜次子許奕(許源隆)第三子許註(許克融)的長子許光圈創立「金興」商號,次子許光留也創立「萬興」商號,同為藥材與建材生意,繼續拓展商業版圖。
-
網垵風門派許氏的商業經營,除了累積可觀的財富,也為子弟接受私塾教育考取功名、捐官入仕舖下了良好的道路:例如第十九世後裔中,「萬興」商號許光留的長子許祖佑(許允啟/許樹人),透過捐官獲得從九品官職;許光留的次子許祖業(許允立/許樹基),則考取了郡庠生;第十四世許啟福的三子許魁(許伯花)的玄孫許崇碩(許允玉/許樹寶),透過捐官獲得從九品官職,而許魁的玄孫許崇生(許允廸/許樹德)考取了郡庠生、許援聰(許允明/許樹林)也考取了邑庠生。到了第二十世後裔中,許改渴(許清泉)、許將葛(許清英)、許笑遏(許清音)等人都考取郡庠生;「金興」商號許光圈的長孫許維倫(許序侯/許大綱),更透過捐官取得「照磨」封銜,即名譽上的審計與監察官銜,屬於從八品官。由清代到日治時期網垵社風門派許姓族裔堪稱允詩允文允漢藥、能漁能商能從政,儼然為當地望族;即使到國民政府時期,仍有一定的領響力。
-
望安的萬興滬,便是得名於「萬興」商號,由許光留的長子許祖佑(許允啟/許樹人)所建造,年代約在清朝道光、咸豐年間。此滬的產權傳承以血緣為依據,先傳給許祖佑的四名子嗣共有,長幼依序為許秉乾、許秉心、許秉中、許秉均,屬於第二十世後裔;到了日治時期大正年間,此滬因長年風浪摧殘而毀損,尤其位於北端的左滬尾〔按:伸腳的末端〕常被颱風打壞,許秉均的次子—第二十一世後裔、曾到天津跑船的許英木—遂出面說服親戚,以眾人仍享有巡滬權為前提,將產權統一劃歸其名下,以利石滬的修復與改建事宜。
-
大正6年1917年)6月〈臺灣總督府報第1309期〉的「漁業免許」公告可見,當時萬興滬已登記在許英木名下,免許番號為894號、免許日期自同年5月26日起生效,存續效期十年、漁場位於澎湖廳網垵澳網垵鄉俗稱南坪潮間帶,主要漁獲為鰛、鰹、烏尾冬、象耳與其他雜魚。到了大正15年或昭和元年(1926年),許英木由湖西延請師傅〔按:一說為吉貝〕到網垵重修此滬,將北側左伸腳稍微往西南方移動,並調整伸腳與滬彎走向為順流。重修後的萬興滬範圍比原貌略小,但改善了抵抗風浪的能力。如今所見的滬房,可能也是在此次重修時建成。
-
隨著歲月流逝,萬興滬的產權持續傳承。許英木長子許文章早夭,故將此滬傳給次子許玉義,屬第二十二世後裔;許玉義再將此滬傳承給五名子嗣共有,長幼依序為許豪睿、許清正、許大模、許清照、許清熙,為第二十三世後裔。此後,鑒於許氏後裔多半遷徙到外地謀生,萬興滬的產權遂歸於許豪睿的長子—第二十四世的許銘鴻先生,即現今望安致仙屋民宿老闆。許銘鴻2025年6月受訪時表示,直到今日,他仍會每天攜帶少量石塊與簡易工具巡視石滬,若發現滬體破損即稍事修補。本文作者現勘也確認萬興滬滬體大致完好,石塊膠結緊密,結構尚稱強固,具有相當的集魚效能。《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2002)便曾記錄此滬可捕獲丁香、鱙仔、臭肉、鰹魚、魷魚等生物。
-
依據許銘鴻的經驗,他曾在萬興滬內牽網捕過的漁獲,包括紅甘〔按:Seriola dumerili,杜氏鰤、紅甘鰺〕、拉崙〔按:Elagatis bipinnulata,柴魚、海草〕、軟絲〔按:Sepioteuthis lessoniana,萊氏擬烏賊、軟絲仔〕、倒吊〔按:Acanthurus dussumieri Valenciennes,杜氏刺尾鯛、粗皮仔〕等等,有時也有加志魚〔按:Diagramma pictum,密點少棘胡椒鯛〕;漁獲量以冬季較高,夏季入滬的漁獲則不多,偶爾可發現軟絲。若要牽網捕撈紅甘以夜間為宜,早期紅甘體型較大,後期普遍體型較小。至於拉崙在狀況好的時候,一次漁獲也可達數百條。
-
#感謝網垵風門派許姓第二十五世族裔許秋霞小姐出借族譜
-
#感謝網垵風門派許姓第二十四世族裔許銘鴻先生受訪
-
------參考資料------
-
何孟興 (2001) 。詭譎的閩海(1628-1630年)--由「李魁奇叛撫事件」看明政府、荷蘭人、海盜李魁奇和鄭芝龍的四角關係。興大歷史學報,12 2001.10[民90.10] , 133-156。
-
洪國雄,《澎湖的石滬》(澎湖:澎湖縣文化局,1999年)。
-
許清增,《望安許姓族譜》(澎湖:個人出版,1980年)。澎湖縣文化局數位典藏。
-
吳令丞(2025年6月29日),許銘鴻先生訪談錄音。未出版。
-
施添福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臺北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年)。〔望安篇由曾文明纂述。〕
-
陳英豪2020年6月田野調查筆記。未出版。
-
曾宥輯&楊馥慈,〈萬興滬(南坪滬)〉,收入「澎湖石滬資訊平台」。https://stoneweir.info/OBfb67
-
「澎湖縣各鄉鎮政令宣導員任免案」(1946-11-13),〈各縣市政令宣導員任免〉,《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03233072004。
-
楊博淵(2002),〈澎湖中藥行初探〉,《澎湖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
-
「漁業免許」(1917-06-10),〈大正6年6月臺灣總督府報第1309期〉,《臺灣總督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21309a010。
-
蔡光庭,《征風戰水遷八罩:澎湖望安七美古厝聚落姓氏圖鑑》(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20年)。
-
作者|吳令丞
知識建檔|2017-07-02。知識更新|2025-07-11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