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礁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運
空運
陸運
06|衛生
醫療院所
公衛醫療
環境衛生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08|治理
選務
戶政
行政
財稅
民生
軍事
遊憩
社福
司法
09|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知識分類|
類:
產業
漁業
漁法技術
類:
產業
製造業
傳統產業
類:
產業
製造業
鍛造業
───
打釣仔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澎湖海域珊瑚礁地形蘊藏豐富底棲魚類,漁民都以海釣或
放緄
(
延繩釣
)捕獲,因珊瑚礁易掛,故釣鈎耗損率驚人。以
日治時期
小型聚落的中、西寮為例,以釣魚為主業或副業的約有30戶,整年至少海釣100次,每次至少耗損20枚釣鈎,全年約需6萬枚以上的釣鈎。推至全澎,包括
放緄
至少需千萬枚以上,而台澎自
日治時代
至今,所需釣鈎率皆由日本進口(日本釣鈎其鋼性、反鈎與銳利度均較台灣為佳)。
-
戰後初期,平日由日本進口的釣鈎貨源亦斷絕,台澎漁民為謀生,只能自製釣鈎。
中西村
民陳振德,以
日治時期
於
馬公
要港部工作部(今
海二廠
),所習得之gàn鋼(淬煉)技巧,先於廢五金行購得廢棄纜繩,抽取鋼絲,捲成綑狀,於爐火中燒紅退鋼,再以腳踏車輪傳動磨石將鐵絲磨尖,而後以手工模具壓切反鈎,再將鈎子彎曲成所需之形狀,而後將成形之鈎子截成所需之尺寸,最後於末端「頓疕」,打壓成扁平小圓,以便繫線用,釣鈎於焉成形。其次是淬煉釣鈎使其剛柔適度。先將大量釣鈎置於鍋內,於爐火中燒煉,隨即倒入水中,此過程即「gàn鋼」,使鈎子具鋼性不易被魚拉直。接著將鈎子置於鍋內,於爐火中翻炒,此即「退鋼」(鋼則易斷,軟則易直,須恰到好處),最後將釣鈎浸於熔化的錫水中,沾上一層錫箔,於空氣中方不至於生銹,此即所謂「溺錫」,鈎子經溺錫後撈出,往地上一甩,使之分開,大功即告成。
-
陳振德研發出打造釣鈎技術後,左鄰右舍許仁順、許自然、許自在、戴育星、戴福發、翁明定等人亦購置手工具雇工生產,一時之間,
中西村
成為全台澎釣鈎生產中心。生產者或由
林投村
民郭清標到家收購,轉賣澎湖、台灣、或自家赴台銷售,以賣得好價錢。
民國40年
代中日通航後,日本釣鈎又再運銷台澎,而土法煉製之澎湖釣鈎,終不敵高科技大量生產之日本釣鈎,
中西村
打造釣鈎業遂告終止,只有翁艾生產的
放緄
大鈎,因日本未進口,而遲至
民國50年
(1961)
左右才結束。
-
文字引用|
湖西鄉
志
知識建檔|2024-11-16。知識更新|2024-11-18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
▲隱藏連結
湖西鄉志中冊
|
第117頁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陳玉峰繪竹林七賢大楣
|
昭和
|
陽明里
|
一般古物
陳玉峰雙面繪八仙渡海大楣
|
昭和
|
陽明里
|
一般古物
銅條(MGG-M-11)
|
復興里
|
一般古物
銅條(MGG-M-10)
|
復興里
|
一般古物
黃褐釉澀圈墨書青瓷碗器底
|
復興里
|
一般古物
曾竹山陶瓶
|
復興里
|
壺瓶
小池角關帝廟〈本鄉旅臺寄附芳名列下〉記事牌
|
池西村
|
記事牌
畫花安平壺
|
復興里
|
壺瓶
朱錫甘雕人物大楣
|
昭和
|
沙港村
|
一般古物
朱錫甘書繪壁板
|
大正
|
沙港村
|
一般古物
藍木製銅鑄宣爐
|
大正
|
啟明里
|
爐類文物
東衛呂姓
|
崇禎
|
東衛里
|
呂姓
小池角關帝廟〈本鄉旅臺寄附芳名列下〉記事牌
|
池西村
|
記事牌
牛膦鞭煏破狗母鍋
|
飲食諺語
朱錫甘雕人物大楣
|
昭和
|
沙港村
|
一般古物
朱錫甘書繪壁板
|
大正
|
沙港村
|
一般古物
澎湖縣議會
|
戰後初期
|
中興里
|
議政
第一賓館
|
昭和
|
中興里
|
官舍
險礁
|
赤崁村
|
九十島礁
關帝廟
|
乾隆
|
池西村
|
關帝廟
平台知識總數
7,481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