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打釣仔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澎湖海域珊瑚礁地形蘊藏豐富底棲魚類,漁民都以海釣或放緄延繩釣)捕獲,因珊瑚礁易掛,故釣鈎耗損率驚人。以日治時期小型聚落的中、西寮為例,以釣魚為主業或副業的約有30戶,整年至少海釣100次,每次至少耗損20枚釣鈎,全年約需6萬枚以上的釣鈎。推至全澎,包括放緄至少需千萬枚以上,而台澎自日治時代至今,所需釣鈎率皆由日本進口(日本釣鈎其鋼性、反鈎與銳利度均較台灣為佳)。
-
戰後初期,平日由日本進口的釣鈎貨源亦斷絕,台澎漁民為謀生,只能自製釣鈎。中西村民陳振德,以日治時期馬公要港部工作部(今海二廠),所習得之gàn鋼(淬煉)技巧,先於廢五金行購得廢棄纜繩,抽取鋼絲,捲成綑狀,於爐火中燒紅退鋼,再以腳踏車輪傳動磨石將鐵絲磨尖,而後以手工模具壓切反鈎,再將鈎子彎曲成所需之形狀,而後將成形之鈎子截成所需之尺寸,最後於末端「頓疕」,打壓成扁平小圓,以便繫線用,釣鈎於焉成形。其次是淬煉釣鈎使其剛柔適度。先將大量釣鈎置於鍋內,於爐火中燒煉,隨即倒入水中,此過程即「gàn鋼」,使鈎子具鋼性不易被魚拉直。接著將鈎子置於鍋內,於爐火中翻炒,此即「退鋼」(鋼則易斷,軟則易直,須恰到好處),最後將釣鈎浸於熔化的錫水中,沾上一層錫箔,於空氣中方不至於生銹,此即所謂「溺錫」,鈎子經溺錫後撈出,往地上一甩,使之分開,大功即告成。
-
陳振德研發出打造釣鈎技術後,左鄰右舍許仁順、許自然、許自在、戴育星、戴福發、翁明定等人亦購置手工具雇工生產,一時之間,中西村成為全台澎釣鈎生產中心。生產者或由林投村民郭清標到家收購,轉賣澎湖、台灣、或自家赴台銷售,以賣得好價錢。民國40年代中日通航後,日本釣鈎又再運銷台澎,而土法煉製之澎湖釣鈎,終不敵高科技大量生產之日本釣鈎,中西村打造釣鈎業遂告終止,只有翁艾生產的放緄大鈎,因日本未進口,而遲至民國50年(1961)左右才結束。
-
文字引用|湖西鄉
知識建檔|2024-11-1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