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工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嶼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上交通
空中交通
陸上交通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知識分類|
類:
歷史
開拓
考古
區:
首頁
白沙鄉
白沙鄉開拓
時:
首頁
史前時代
───
白沙鄉考古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澎湖在5,000年前即有以粗繩文陶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存在,當時的先住民可能是來自臺灣西南部的暫時性居民,而
白沙島
講美村
板頭山邊海岸的板頭山文化遺址,即於
民國72年
(1983)
由中央研究所臧振華發現,
民國73年
(1984)
經挖掘發現有
粗繩紋陶
(4,800年)素面紅陶、灰黑陶(4,000年)、下部歷史層(唐宋)及上部歷史層(南宋),計四層文化層,出土遺物豐富,為澎湖文化遺址中同時兼具四個文化層的重要文化遺址,也是臺灣地區最早的漢人建築遺址。
-
大約在4,500年前的細繩陶文化期,
白沙
有
赤崁頭
素面紅灰陶文化
遺址位於
通梁
虎頭山東岸的海崖附近,即是「
素面紅灰陶文化
」的代表遺址,又稱「
赤崁頭期
文化」,年代約4,000~4,200年前,在澎湖此文化遺址甚少,其出土遺物有
素面紅灰陶
器、石器等物,此地為澎湖「
素面紅灰陶文化
」的代表遺址。
-
日人伊能嘉矩曾於
後寮煙墩山
和
中屯
永安橋
南端發現無紋陶器片及耳陶器片。
民國41年
(1952)
林朝棨在澎湖作
地質
調查時,也曾發現史前貝塚遺址8處、晚期貝塚有
通梁
、
中屯
(2處)、
後寮
(3處)、
吉貝嶼
、
姑婆嶼
(2處)、
鳥嶼
、
七美
燈塔共11處,漢文化貝塚中,
後寮
出土的古錢刊有「熙寧元寶」文字,是臺灣出土之最古錢幣。
民國68年
(1979)
4月台灣大學人類學系黃士強教授帶領1支陶瓷考古隊,勘查
通梁
、
中屯
、
後寮
、
瓦硐
、
赤崁
、
竹灣
和
虎井
共7處,對於調查結果及採集之陶瓷片,於當年9月份《藝術家》雜誌發表〈澎湖考古專輯〉。
-
本鄉所發現的古遺址計有27處,
白沙島
15處、
吉貝嶼
6處、
中屯
3處、
姑婆嶼
、
險礁
、
鳥嶼
各1處,為澎湖各鄉市之冠。本鄉的出土史前文物非常豐富,可見
白沙
開發甚早,也是臺灣地區漢人聚落的起源。在澎湖的史前文化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民國92年
(2003)
國立歷史博物館於
中屯嶼
發掘出一件唐代製造的「花口矮圈足青瓷大碗」,可以確定唐代漢人足跡已到澎湖,有可能能改寫澎湖的開拓史。
-
資訊引用|《重修
白沙鄉
志》
知識建檔|2017-11-17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
▲隱藏連結
重修白沙鄉志
|
第650頁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大厝內
|
紅羅村
|
地名
許周素雲
|
馬公市
|
人物
李益女
|
馬公市
|
人物
劉培初
|
人物
蘇銀河
|
人物
張動九
|
人物
阮觀智
|
人物
呂耀堂
|
瓦硐村
|
人物
蔡豐盛
|
湖西村
|
人物
葉惠
|
馬公市
|
人物
許周素雲
|
馬公市
|
人物
李益女
|
馬公市
|
人物
吳玉
|
西安村
|
人物
劉培初
|
人物
呂耀堂
|
瓦硐村
|
人物
張動九
|
人物
蘇銀河
|
人物
蔡豐盛
|
湖西村
|
人物
葉惠
|
馬公市
|
人物
黃見享
|
馬公市
|
人物
平台知識總數
7,305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