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里曾有過9口
石滬,分佈在
雞母塢山北側沿岸,及
南塭仔附近。其中的小見、角帶、塭仔東、塭仔西、跛滬等5口是
威靈宮的公產,目前形狀都還完整,只是漁獲已不多;另外的大城滬、小滬、後壁滬、大崙滬4口私人所有的
石滬,則多已倒塌不能使用了。
-
五德公有
石滬的傳統是每年依序由公廟的丁簿中抽出20名男丁(有繳丁錢的20歲男子)擔任公廟的頭家,並輪流負責公廟中5尊主要神祇的壽誕祭祀。每年農曆3月3日真武大帝聖誕日下午,20名頭家到公廟集合並分成4組,來抽籤決定5口公有
石滬的捕魚(巡滬)權,及
石滬維修管理的責任。第一籤負責小見滬、第二籤負責角帶滬、第三籤負責塭仔西滬、第四籤負責塭仔東滬及跛滬(這兩口面積比較小)。
-
巡滬權採取四天一個循環的輪流方式,每天由5名頭家分別去巡所抽中的
石滬,捕到的魚全部歸他們所有,輪流為神明慶生時則要出錢準備牲醴。最近這幾十年來
石滬的漁獲量很少,加上人口大量外移,留在聚落的居民大多是老人和公務員,經常推不出20名頭家;因此在
民國82年(1993)將頭家人數減少為15名,但是輪到巡滬的頭家卻只有一、兩人會去巡(陳憲明1995:5-8)。
民國93年(2004)公廟神明壽誕的祭祀經費改由丁口錢及信眾的寄附(捐獻)金來支付,各頭家更在抽完籤之後就宣佈放棄巡滬權,任由有意願的里民自動去維修
石滬及巡滬。後來只有里長歐華生的母親(歐陳妹)和里民歐成器願意請人去整修
石滬,目前也只有他們兩人在輪流巡滬捕魚。
-
文字引用|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3輯)
-
五德里(
雞母塢)是
馬公市人口較少的一個里,位在
澎南內海的南側,與
石泉、
前寮遙遠相望。台灣師大地理系陳憲明教授對此里的石有過詳實的調查報告。根據
1917年澎湖的漁村調查記載當時的
石滬有7口,
1930年的水產基本調查則只有4口的記錄,可見此地
石滬產業早就每下愈況。從吳永喜、歐陽願、歐福蔭、歐辣妹等報導人得知
五德里共有
石滬九口,分佈於
雞母塢北側沿岸及岸北碼仔礁的東西二側。其中小見、角帶、磕仔東、仔西、破滬等五口為村廟
威靈宮的公產;大城、小滬、後壁、大崙等四口為歐姓、
吳姓等村民的私產,但現在均已傾圮廢置。此九口滬均屬300公尺以下的弧形石堤。每年3月3日下午,一批由入丁簿上輪序的20名頭家到公廟集合,分4組抽籤決定5口公滬的巡滬權及維修權。捕魚權採4日一輪,每日一組5名擁有五口公滬的巡滬權,維修管理責任則每組負責一個固定的滬一年內的修管事宜。
五德里民有一項較特殊的巡滬權公約,當碍仔門的潮水尚未退乾時,別人不可入滬捕魚,若潮水完全退乾而滬主尚未到滬,就形同放棄,他人方可入滬捉魚。近年來因為漁源枯竭,除了五□公滬保存尚屬完整外,四口私滬已有倒塌情形,巡滬的人也少了。
-
文字引用|澎湖的
石滬知識建檔|2021-12-07。知識更新|2025-05-26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