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欲修:原籍
馬公鎮鐵線里,日本名古屋高等工業學校建築科畢業,爲上出蔡博安之父,早年遷居高雄市。光復不久曾任高雄市政府建設局土木課長,爲早一輩之建築師。現在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總社之建築,爲其所設計者。
-
文字引用|澎湖縣誌.卷十三文化志
-
蔡欲修(
1905-
1997),
馬公鐵線尾人,父蔡清,母蔡陳招,長兄
蔡獎(有傳),次兄蔡謙裕。幼隨父讀書,一直到10歲才入
媽宮公學校就讀,自稱個性不服輸,但因個子矮小常受欺負,為此不得不出手打架,由於打輸架絕不哭,且能撂倒欺負者,因此有個外號叫「銅罐修仔,打不凹」。
-
大正11年(1922)畢業,而後考上臺北州立工業學校(今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科。3年中成績都保持在前5名,
大正14年(1925)畢業後,乃前往日本投考名古屋工業大學。該大學創立於
明治38年(1905),就學年限3年,設有土木、建築、機械、機織、色染等科,每科約錄取40名。他和同學林金樹考上,而於
昭和3年(1928)畢業,屬第21屆,為澎湖第一個留學日本深造建築且回到臺灣執業建築師。
-
當時各大學的畢業生有日本四大土木會社—大林組、清水組、
大倉組、大成組前來挑選會社需要的人才,因之遂為大林組挑中。原本大林組欲派其回臺,但他嫌在臺有「差別待遇」100,遂派任在日本岡山,在兩處皆不欲就的情況下失業3個月,而後幸得友人之助入日本岡山縣政府營繕課服務。
昭和5年(1930)11月,適逢岡山舉行日本皇軍特別大演習,需配合之營繕業務特多,昭和天皇前往檢閱,以該縣辦公廳充做天皇休息御所,遂得見天皇。
-
在岡山任職5年後,回臺與楊火珠(1912.1.1-2003.2.12)
結婚,再返任所。由於妻子思鄉心切,又懷次胎,遂決定回到故鄉,爾後決定在澎湖人不少的高雄大展鴻圖。先在鹽埕町開「蔡欲修建築師事務所」,在故鄉
許秋粽的介紹顧客以及鄉親蕭佛助提供設計住宅的機會下,逐漸茁壯,而後於
昭和8年(1933)設計與監造高雄三信組合大樓,聲譽鵲起,
昭和16年(1941)承攬東港海軍基地(今大鵬灣)的建築工事。戰爭末期為三井工作時,亦曾到汕頭調查當地電力。
-
戰後,高雄市長連謀聘其為高雄市接收委員會(即高接會)委員,營繕工程技正主管職,是時建築技術者奇缺,暇時且兼技術養成教職,業務繁多。戰後復建落後,因不屑是時官場文化,目睹二二八事變同僚政經精英慘死,悲憤有加,乃在
民國36年(1947)辭卸公職,與陳啟清、駱榮金合組「高雄建設公司」,並任經理。由於人脈不錯得以設計不少房子,且亦建屋發售,但
民國39年(1950)適國民政府遷臺之後,湧進大批人潮,有些自舟山轉進來臺的士兵,佔領所建新屋中的13間,使公司無法交屋,建設公司遂告解體,而後轉行從事危險的打撈業,後因工事中不幸爆炸而虧損。
-
為東山再起,重拾建築業,得澎湖同鄉、高雄市長
謝掙強暨親朋好友之助,承包市府及其他公家機關之工程,如高雄中學學生活動中心清水混凝土、清水過火磚之施工技術,臺灣聖公會高雄聖保羅教堂雙曲拋物線面薄殼結構,是時不僅為全臺首創,時至今日仍屬高難度之施工技術,即以藝術欣賞觀之亦屬上乘之作,為最具代表性之傑作。此外也承包其他如銀行、飯店等設計建造,而營造廠不出10年無論資金累積、營造能力與技術水準已列甲級廠商,一直做到
民國70年(1981)金婚紀念日才退休。
-
長子博至為資深土木技師,留日、荷研修港灣工程建設,講授港灣工程學,高港港史館召集人。次男博安為建築師,克紹箕裘,首屆高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三子博民為政大助教。四子博生為美國凱斯大學博士,留美任教職。
-
除建築業外,他曾任高雄第三信用合作社監事、高雄市建築合作社理事。也是高雄市澎湖同鄉會第1屆理事、第2屆常務理事。
-
文字引用|續修澎湖縣志
知識建檔|2020-11-23。知識更新|2024-12-21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