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網站首頁
02|關於平台
03|知識搜索
04|聯絡我們
880|馬公市
881|西嶼鄉
882|望安鄉
883|七美鄉
884|白沙鄉
885|湖西鄉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朝
日治時期
01|文化
工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嶼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空中交通
道路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商業
商店
查詢
歷史
開拓
行政區域
───
七美鄉開拓概論
澎湖縣
七美鄉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七美島
到底何時方有人跡眾說紛紜,但最早應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早期。這點由臧振華教授所著的《澎湖
七美島
史前石器製造場考古發掘計畫報告書》可窺之甚詳。
-
相傳
七美島
在明太祖期間有自閩、浙地區遷來的一批居民,之後廢除澎湖巡檢司,島上居民被迫遷回中國大陸,從此
七美島
就常淪為倭寇和海盜棲息之地。到了明末清初,又有第二批從大陸遷來居民到此,據說
中和村
山頂一帶的夏姓就是當時來的居民,隨後陳、呂、吳、許、張、顏等大姓也陸續遷到
七美島
來。近幾年來,臧振華教授等人
民國七十二年
(1983)
七美人塚
西北方約兩百五十公尺處,發現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前之『細繩紋陶』南港文化遺址,並且先後於
民國七十二年
(1983)
、
民國八十九年
(2000)
在
七美島
上發現了三處『石器製造場』遺址,分別有:南港、
東湖
、
西北灣
石器製造場,使
七美
在台灣的史前時代扮演著重要角色。本鄉位於澎湖群島最南端的一個獨立島嶼,舊名有「
南大嶼
」、「南嶼」、「
大嶼
」、「
南天嶼
」、「
大嶼澳
」、「
大嶼社
」等稱呼,其中以「
大嶼
」稱呼為最早,在清初
康熙廿四年
(1685)
蔣毓英纂修的《台灣府志》即已記載,
光緒十九年
(1893)
在
林豪
的《
澎湖廳志
》也有「
網垵澳
」的「
大嶼社
」,即有「
大嶼
」島的稱呼,並在「島嶼」的說明中,亦有「
大嶼
」之稱。明治時代,
網垵澳
改稱網垵辦務署,
明治三十年
(1897)
大嶼社
改稱
大嶼鄉
。
明治四十二年
(1909)
;「網垵支廳」下設「網垵區」及「
大嶼
區」;
大正九年
(1920)
改稱「
大嶼
」,隸「高雄州澎湖郡
望安庄
」;昭和元年
(1926)
,復歸屬「澎湖廳
望安支廳
」;
昭和十九年
(1944)
,
大嶼
由
望安庄
畫分成立一庄;臺灣光復的翌年(
民國三十五年
),依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布的「臺灣省政府組織規程」改稱為「
望安
區
大嶼鄉
」,將
日治時期
原有之保甲制度廢止,改設村、鄰。全鄉設有東西村、中平村、南海村等三村。後「區」於同年六月裁撤,乃獨立為
大嶼鄉
。
民國三十八年
(1949)
,澎湖第四任縣長劉燕夫蒞鄉巡視時,為表彰曾有七位女子不受倭寇欺辱,而投井殉節的貞烈事蹟,遂召集地方知名人士研議後,將「
大嶼鄉
」易名為「
七美鄉
」,呈請省府於七月二十日核准,「
七美鄉
」之名由此而定之。
民國三十九年
東湖
、西湖、中和、平和、海豐、南港等六村,成為鄉公所的行政村,迄今不變。
-
而
七美島
位於澎湖群島的最南端距離高雄只有短短的五十八海浬,離
馬公
更只有是二十九海浬,但早期因為海洋的隔離交通不便,居住環境稱得上封閉。
-
資訊引用|《續修
七美鄉
志》
知識錯誤回報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蔡乃住
|
興仁里
|
人物
張晚
|
興仁里
|
人物
洪捷元
|
興仁里
|
人物
洪廷貴
|
烏崁里
|
人物
烏崁漁港
|
烏崁里
|
建築
案山大瘟疫
|
案山里
|
故事
海光五村
|
案山里
|
建築
自勉新村
|
光華里
|
建築
黑厝仔
|
案山里
|
建築
測天島郵便出張所
|
案山里
|
建築
洪捷元
|
興仁里
|
人物
洪廷貴
|
烏崁里
|
人物
興仁水庫
|
興仁里
|
建築
烏崁漁港
|
烏崁里
|
建築
興仁里玩思堂
|
興仁里
|
建築
興仁蔡氏濟陽堂
|
興仁里
|
建築
桶盤里
|
桶盤里
|
聚落
馬公國小
|
光明里
|
教育
重光里
|
重光里
|
聚落
光復里
|
光復里
|
聚落
目前為止|資訊總數
5,638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