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嶼燈塔紀錄

2022西嶼燈塔紀錄|拍攝日期:2022-11-27(星期日)

西嶼燈塔

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隱藏資訊

同義詞彙|漁翁島燈塔、外垵燈塔
-
西嶼燈塔位於西嶼鄉外垵村西側屹仔尾岬角處,此地西側海域即為澎湖六大急流中的「西流」(一磽二吼、三西流、四鵝豆頭五潭門、六東吉)。自古即為往來台厦船舶航道的標識點。清乾隆43年(1778)台灣府知府蔣元樞和澎湖糧防補廳通判謝維祺,為使由厦門而東來之船隻,以西嶼為航海標識,特於此地創建西嶼燈塔,這也是台、澎地區首建的燈塔。由現存的「創建西嶼燈塔碑記」碑文:「澎湖居臺、厦之間,而西嶼尤為衝要。蓋當風信靡常,則官商船舶莫不就西嶼以為依息也。」可知構建西嶼燈塔於此地的重要性。西嶼燈塔初創時構造,據碑文記載:酌就嶼際古堛基地,廣其下座凡五丈,礱石為浮圖七級,級凡七尺,惟樸固,期永久。其頂設長明之燈….」同時於燈塔側建有塔廟,內祀天后媽祖。並由塔廟住持每天於昏夜之際,至塔頂點燃燈火。
-
西嶼燈塔因長年屢遭風災,澎湖廳通判蔣鏞於清道光3年(1823)與澎湖水師提憲陳元戎籌款修建西嶼燈塔。但因塔頂油燈所產生的光力較薄弱,無法達到國際各國燈塔應有的光力標準,英、美、日、法等國即向清政府要求構建新式燈塔。清同治12年(1873),由福建海關總稅務司派人至西嶼,購置構建新式燈塔用地,並重新興建燈塔和附屬設施。清同治13年(1874)由海關總稅務司聘請英國工程師(韓得森 DAVID M.HENDERSON )規劃設計仿西式燈塔形制構造,將西嶼燈塔改建為圓形鑄鐵造塔身,塔身外觀漆成白色,入口處上方三角形的門楣上,書有凸製的英文題字(DAVID M.HENDERSON 1874),於清光緒元年(1875)7月11日動工興建,同年11月竣工。於11月18日開始常駐點燈,並聘有外籍專人駐守燈塔,今燈塔圍牆西側海岬邊,尚存有當時看守燈塔英國藉人員女兒的墳墓。並矗有一座十字型墓碑上刻「Nelly O’Driscoll」。燈塔竣工並點燈後,同時正式命名為「漁翁島燈塔」。新建後的漁翁島燈塔,塔高11公尺,燈高67.7公尺。燈塔西南側同時設有三門霧炮,以備起霧時發出砲聲警示往來航行船隻。
-
日治時期除沿用前清領時期燈塔設備運作外,另設置一座百葉窗型氣象觀測器。同時於明治30年(1897)以駐澎湖島日軍有線電話設備,佈設媽宮漁翁島燈塔間之海底電話線,這也是台澎地區有線電話之濫觴。二次世界大戰未期,昭和20年(1945)7月5日至8月7日,遭受美軍轟炸機襲擊,所幸受損輕微,燈塔仍能照常點燈運作。
-
民國55年(1966)漁翁島燈塔改裝設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為18萬支燭光,光程25.1海浬。民國70年(1981)再增設「電霧號」二座,以提高往來船舶於低能見度航行的安全。漁翁島燈塔附屬設施有辦公室、展覽室、宿舍和倉庫。房屋構造型式為坐北朝南仿歐式建築,一樓地板採抬高基座構造,牆壁材料為玄武岩石塊砌築,入口玄關採突出牆腳樣式,四周窗戶外皆塗刷白色油漆。所有建築物設施包括燈塔和四周圍牆皆塗刷白色油漆。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為配合時局的需要,將漁翁島燈塔和相關設施改塗軍事迷彩偽裝漆,至民國68年(1979)始將燈塔和相關設施重新塗刷為原有白色外觀。現存放於燈塔西側的石碑為清道光3年(1823)澎湖廳通判蔣鏞所之的「續修西嶼塔廟記」。另有大清乾隆43年(1778)台灣府知府蔣元樞所撰的「興建西嶼浮圖記」石碑和大清乾隆44年(1779)7月澎湖廳通判謝維祺撰的「澎湖西嶼浮圖記」兩面石碑,現存放於外垵村溫王宮前。
-
漁翁島燈塔北側斷崖海岬處,有平坦廣闊的草原,同時也是欣賞西嶼塔霞的最佳位置。
-
資訊來源|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
西嶼浮圖記
-
西嶼燈塔清代文獻多稱西嶼塔燈或西嶼浮圖,乾隆四十四年(1779)謝維祺〈建修西嶼塔院落成碑記〉記載:「予於丁酉(1777)秋,蒞澎之始,閒嘗一陟西嶼之顛,則見有古壘□成邱者,廣不過仞,高不越尋常,殊不足係遙瞻而遠矚。心擬捐資,建一浮圖於崇山,以作迷津之指南,兼以壯地方之形勢。」謝維祺的想法,隔年(1778)臺灣府知府蔣元樞乃創建西嶼浮圖,高五級,並於浮圖前建天后宮房屋數椽,召募僧住持以司燈火。蔣氏所著《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中有「捐建澎湖西嶼浮圖圖說」,圖中畫有天后宮和浮圖之塔。
-
浮圖,亦即佛塔。故西嶼浮圖乃招募僧人看守掌理。西嶼浮圖歷經數次整修,同治12年8月,通判劉邦憲接獲臺灣府移知通商總局札開:奉文建造烏坵嶼、北椗、西嶼三處望樓,由局給札,即派委員乘飛虎輪船順往會同履勘,擇定基址,建造望樓。同治13年2月陳錫會同文武履勘,議就原塔拆卸建造,始有標準。左邊購買許心等泥園一段,當即丈量,從前面南丈至後面北界,計二百尺;又從左面東丈至右面西界,計一百五十四尺,由英國人 David M. Handerson監造並新立閩海關四至界石。光緒元年五月(1875),提督銜臺灣稅務司薄照會澎湖廳:以燈樓器椇,現由淩風關船運前來。七月,旗後幫辦稅司紀點理、洋人必司理、加理司,乘淩風輪船到澎。十一日動工。於舊塔之左,起造新塔,用長方鐵片,鑲嵌成圍,層層加高。其舊塔房屋,毀拆改建洋樓。十一月,稅務司照會稱:西嶼所建燈塔,已派人於十八日常住點燈。
-
現今,我們所建的西嶼燈塔係1875年改建後的建築。興建於乾隆朝的西嶼浮圖,除了《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中有圖示之外,並無更進一步的圖像。史蒂瑞(Joseph Beal Steere)1874年2月前來澎湖採集珊瑚並來到西嶼燈塔,他說:「這是中國特有的公家機構,十分獨特。用廈門的花崗岩建蓋,很堅固,是一個四層樓的寶塔,約三十英尺高。在每層樓的每個正面,都有一個保佑海員的女神像,以淺浮雕的方式刻在花崗岩上。下層有個木製的女神像,前面香火不斷。看燈塔的人(我認為是佛教的法師),據說禁戒肉食與其他世俗享樂。神像前面放置了一對占卜用的石頭,據說船員來此祈求航行吉祥。塔上的燈好像是次要的事。那是一個很巨大的燈,用花生油點燃。但四周的玻璃,被吹到上面的泥土弄得很暗,透過玻璃幾乎看不到海。」這一段生動的描述,讓我們對西嶼燈塔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首先,西嶼燈塔是用廈門的花崗岩建蓋,為四層樓的寶塔。其次,在每層樓的每個正面,都有一個保佑海員的女神像,以淺浮雕的方式刻在花崗岩上,這顯然即為外垵慈航寺現存的12羅漢塑像。「下層有個木製的女神像」應為媽祖,因為神像前還有一對占卜用的石頭-筊杯。史蒂瑞認為燈塔有雇用佛教的法師,也証明清代澎湖方志西嶼燈塔招募僧人住持管理的記載。
-
史蒂瑞(Joseph Beal Steere)的描述,讓西嶼燈塔有進一步的輪廓。2018年出版的《澎湖研究第17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由梁家豪等人所發表之<舊澎湖燈塔的三維重現研究>,更刊登一幅攝於1875年西嶼燈塔改建前的舊照片。依梁家豪等人的推測此幅照片攝於1875年4月17日,正是西嶼燈塔改建之前。從照片顯示,西嶼塔燈在改建之前的建築為七級浮屠。照片下方有植栽,此時為1875年4月中旬之際,植栽葉子頗大,生長於地表,可見並非澎湖早期常見的高粱,而澎湖所種者不外乎地瓜花生,以葉子推斷地瓜可能性更大。照片中顯示有兩位燈塔看守者,照片的左側,堆置了長條狀的白色物件,這些物件即可能興建新燈塔的物品。左下方有一塊石碑,此石碑應為現存於西嶼燈塔西北角圍牆下方的「閩海關界」碑。
-
然而,從光緒5年(1879)通商海關造冊處譯印的《通商各關沿海沿江建置鐙塔鐙船鐙杆警船浮樁總冊》,西嶼燈塔已歸屬臺灣關管轄,而非閩海關。依據該書閩海關共有三處鐙塔,而臺灣關只有一處即為西嶼鐙塔。西嶼燈塔應在1875年完成改建之後,於1878由閩海關改為臺灣關管轄,並於1879年印製於《通商各關沿海沿江建置鐙塔鐙船鐙杆警船浮樁總冊》一書。該書對西嶼燈塔之描述如下:
-
<臺灣關 第十二鐙>
-
臺灣府澎湖廳澎湖島西嶼(海盜圖說作漁翁島)西南角上設有黑色圓形塔一座,自基至頂高二丈八尺。內置四等透鏡,四面白光,常明鐙鐙火距水面十七丈四尺,晴照四十五里。除被山之外,俱見燈光。塔在緯度北二十三度三十二分五十三秒;經度中國中線東二度五十九分十九秒;英國中線東一百十九度二十八分七秒。守鐙房垣俱白色,遇大霧時該看鐙人,若聞船隻有用防險號者,如鳴鐘吹戒臉螺放汽等,即放砲二次,每次間時十分,以示鐙塔所在。光緒元年設。
-
文中提及的霧炮,猶在;位於鐙塔頂端的葫蘆造型構建,猶在;疑似昔日鐙塔構建的花崗岩石條,猶在。位於西嶼燈塔北方空地上,殘存的瓦片與石塊,也依舊默默的承受澎湖夏日的烈陽與冬季的鹹水煙。
-
#感謝高啟進老師的指導與分享
-
#感謝許有志校長的指導與分享
-
作者|許玉河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資訊

創建西嶼塔燈碑記(台灣府蔣元樞):澎湖居台、廈之間,而西嶼尤為衝要。蓋當風信靡常,則官商船舶莫不就西嶼以為依息也。然而宵昏冥晦之時,風濤震蕩,急欲得西嶼而安之,轉或別有所觸者,此無他,無以為之准也。餘自奉命守台以來,凡遇在澎至止者,鮮不以西嶼為斤斤,心用惻然;欲為樹之標准,俾往來收泊者利焉。卒以澎湖之未有同志也,弗果行.....則其所留意也。爰札而商之,囑於西嶼籌所以便往來者。今其複書,酌就嶼際古墖基地,廣其下座凡五丈,礱石為浮圖七級,級凡七尺;惟樸固,期永久。其頂設長明之燈,東照鷺門,西光鯤島,南達銅山、東粵,庶於一望無際之餘,知所定向。更闢地稱宮,供天后之神,而並以居司燈火者。所計固甚周也。第........


續修西嶼塔廟記澎湖廳蔣鏞(黃梅人):西嶼塔燈始於乾隆四十三年,前郡伯蔣公元樞暨前廳謝維祺醵金建造,募僧住司燈火,為台、廈商艘往來之標准,亦本地商漁船出入之瞻依;工程堅固,厥功甚巨,舊碑刻內已詳言之。嗣因屢遭風災,塔前廟宇傾圮.......


建修西嶼塔院落成碑記澎湖通判謝維祺(會稽人):台灣補東南之缺,而澎湖為之樞。澎湖當台、廈之交,而西嶼為之障。廈居乾而台在巽,自廈而東者則左西嶼而轉以抵台;自台而西者,則右西嶼而轉以抵廈。官民商船之來往,稍遇飛廉之乖迕,群望西嶼以為依歸焉。予於丁酉秋蒞澎之始,間嘗一陟西嶼之巔,則見有故壘......


外塹為入澎湖門戶,故夜點塔燈以照海舶。此西方之險也.......外塹山:在西嶼之南,瀕海盡處。邇年於高阜建立塔燈,夜開一點明星,照耀遠近,為海船往來之標准。


大山嶼之西:.....西嶼(三十里....皆以此嶼為標准。北風可泊舟於嶼之內塹、外塹二處,系文武查船汛口。外塹高處造有塔燈,以照行舟)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