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觀音嬤、佛祖寺
-
外垵慈航寺
-
外垵慈航寺的創建之年,可分為塔燈時期與慈航寺。塔燈時期不贅述,可將慈航寺觀音菩薩之香火,始於乾隆43
(1778)年臺灣知府蔣元樞、澎湖通判
謝維祺所倡建的
西嶼浮圖。待塔燈於1875摨拆除後,塔燈前天后宮之天上聖母,移往
外垵溫王廟;而浮圖上的十二面佛像及石質觀音,則移往
民國七十三年〈慈航寺重建沿革記〉指稱位的
外垵國小右側之西,為第一代慈航寺所在。
-
而其確切位址依照
昭和十二年《南瀛佛教》雜誌之紀錄,慈航寺位於1157番地,經由重測前地籍圖轉換,為今日澎湖
西嶼外垵一段142號地,對照明治版《台灣堡圖》,於今日「澎6」鄉道上,GPS:23.568183,119.478491附近,標有一佛寺記號,可能就是遷建後的第一代慈航寺舊址,也就是
凱仔城南面之山坡地。
-
又根據沿革記,「日本砲兵營區設置於西山頂半腰地帶......時有冒犯神威干擾滋事。不久村民勸募籌款把此寺廟遷於現址(位於
外垵國小東側山坡上之平地)……光復前村內信徒籌資擴建一間寺堂,堂與此寺之東側,遷徙觀音菩薩及十二尊羅漢於堂內供奉,而原有舊寺堂另奉祀「夫人媽」(道教)神靈。但據
1959年《澎湖縣宗教調查表》,慈航寺於
1957年由村民呂有允、劉天求、張有義、李順泉發起擴大重建於今日現址,原西廂房今日仍奉祀著夫人媽,由此可得知遷建至現址的慈航寺,於
1957年重建。
-
據許玉河指出,
外垵的
鸞堂為
指鸞寺開安堂,就開設於慈航寺。他指出從現存的手抄殘本,開安堂創立於
民國36年(1947)10月22日,入堂者超過百人以上。有別於澎湖其他地方鸞稱為某某社某某堂,
外垵鸞堂稱為
指鸞寺開安堂,稱「寺」者,顯然與佛教有密切關係。慈航寺目前於正殿神龕存有「教鸞先師陳牌位」,從
外垵耆老口訪內容也表示二次戰後曾於慈航寺
扶鸞,因此,
指鸞寺開安堂設於
外垵慈航寺無誤。
-
1977年由村民呂素梅發起重建慈航寺,由趙天富設計,
1984年落成,該石質觀音菩薩與十二浮雕古佛重新安設於主神龕之兩側。今日所見慈航寺廟貌,則於
2019年出火,
2024年入火,並將原有浮圖上的十二面佛像及石質觀音(已被指定澎湖縣一般古物)洗去油漆,露出早年礦物彩原色風貌。
-
作者|陳英豪(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
外垵慈航寺
-
依據現存於
外垵慈航寺的木質碑文記載:「慈航寺神佛始於
西嶼燈塔籌建之時,聞知當時即有一尊石質觀音菩薩和
十二尊石質浮雕之羅漢,石質觀音菩薩今雖已不存,然
十二尊石質浮雕之羅漢,依舊鑲嵌於慈航寺神龕兩側牆壁上。」依據許有志的研究,慈航寺又稱為「觀音嬤」或「佛祖寺」,
外垵許氏宗支小許祖牌上紀錄的「
石佛口」這個名稱,也證明石質觀音菩薩的存在。
-
其次,慈航寺觀音佛祖的信仰與
西嶼燈塔息息相關。
西嶼燈塔清代稱
西嶼浮圖創建於
1778年,今
外垵溫王宮廟埕樹立的<澎湖
西嶼浮圖記>與<刱建
西嶼浮圖記>原位於
西嶼燈塔。浮圖亦即佛塔,故
西嶼浮圖創建之初即招募僧人看守掌理,故《
澎湖續編》始有「澎湖自來無僧,今既建城隍廟,延僧住持;而
西嶼塔院又不可以土民職掌,遂屬僧人分司其事。」石質觀音佛祖與
十二尊石質浮雕之羅漢也應始於
1778年左右。另外,在浮圖之前則建天后宮供奉媽祖。
-
1874年2月美國鳥類學家Joseph Beal Steere由打狗出發前往澎湖。Steere此行的目的是來採集珊瑚。2月,狂野的
東北季風捲起層層海浪,撲天蓋地而來。度過被波濤吞噬的凶險,Steere在
漁翁島上岸。不再暈船的三天後,Steere走遍全島,並探訪了
西嶼塔燈:
-
這是中國特有的公家機構,十分獨特。用廈門的花崗岩建蓋,很堅固,是一個四層樓的寶塔,約三十英尺高。在每層樓的每個正面,都有一個保佑海員的女神像,以淺浮雕的方式刻在花崗岩上。下層有個木製的女神像,前面香火不斷。看燈塔的人(我認為是佛教的法師),據說禁戒肉食與其他世俗享樂。神像前面放置了一對占卜用的石頭,據說船員來此祈求航行吉祥。塔上的燈好像是次要的事。那是一個很巨大的燈,用
花生油點燃。但四周的玻璃,被吹到上面的泥土弄得很暗,透過玻璃幾乎看不到海。
-
Steere對
西嶼燈塔的介紹,對照
外垵居民流傳的故事十分接近。
1875年西嶼燈塔由浮圖型式改建為西式燈塔,天后宮亦被迫拆除,媽祖移祀
溫王宮;村民另建小廟供奉觀音佛祖與十二羅漢,另添加奉祀木質觀音菩薩一尊。
-
日治時代,日本砲兵營區設置於西山頂半腰地帶,駐軍常沿此條山路來往,時有冒神威干擾滋事。村民乃勸募籌款遷建寺廟於
外垵國小東側山坡之平地。二次戰後,村內信徒籌資擴建一間寺堂於此寺之東側,遷徙觀音菩薩及十二尊羅漢於室內供奉,而原有舊寺堂另奉祀「夫人媽」神像,稱為夫人媽廟,夫人媽廟左側則建有處理齋飯飲食之香積寮一座。
昭和12年(1937),觀音嬤寺已稱為慈航寺。
-
二次戰後,
外垵慈航寺也創設了
指鸞寺開安堂扶鸞。從現存的手抄殘本開安堂創立於
民國36年(1947)10月22日,入堂者超過百人以上。有別於澎湖其他地方鸞稱為某某社某某堂,
外垵鸞堂稱為
指鸞寺開安堂。慈航寺目前於正殿神龕存有「教鸞先師陳牌位」。
指鸞寺開安堂先後三次請旨著造鸞書《醒悟新篇》,第一次為
民國37年7月15日至10月15日,第二次為
民國40年2月15日至10月15日然今並未發現任鸞書傳世,第三次的時間不詳。開安堂三次著書之堂主皆為呂有允先生、正董事許助,正
鸞手包括李有用、曾朱筆、許勝、呂有益等人。換言之,慈航寺不僅是
外垵佛寺,也是一座
鸞堂。
-
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經濟社會不穩,多以民間廟宇耗費鉅資興建,而多所壓抑。慈航寺於
民國46年改建遂以鄭成功為民族英雄下的折衷辦法,將慈航寺改為成功廟提出申請。依據以
民國46年7月10日《
建國日報》的報導,當時的慈航寺確實稱為成功廟。
-
民國66年(1977)村民呂素梅女士發起捐募重建慈航寺,終獲呂祖蔭、呂奎等人之贊助相互奔走呼籲,逕與村內鄉耆老大許朱生、盧有勵、劉福耀等商議,有志一同允諾拆廟重建,即成立籌建委員會選出董事委員辦理重建計劃工作,並聘請建築師趙天富負責設計圖樣及招標監工等事宜,重建工程至
民國72年(1983)10月落成,耗資新台幣貳仟餘萬元。
-
一度以為失落的石觀音神像,因慈航寺準備拆除重建,在
外垵許剛毅老師與許有志清點文物之際發現,正如十二羅漢一般,也鑲嵌在鎮殿觀音神像的正後方,為視線所不及。這13尊神像雖然塗上金漆,然而與最初建造燈塔的石條、石碑一樣,全為浮雕的花崗岩材質,與Steere的描述一致,應為同一時期的文物。如果我們大膽的從
1778年算起,這13尊神像在
外垵先人細心的照護下,已有230年之久。慈航寺融合了佛教、民間信仰與
鸞堂色彩,歷史交通航路指標等,其豐富多元的宗教與民間文化。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慈航寺重建沿革記|
-
溯自明末清初,大陸沿海閩粵各省,紛紛移民拓殖台澎、台廈貿易交通頻仍,來往貨輪與日俱增,清廷有鑑於此,乃在
乾隆四十三年(西元
一七七八年)命澎湖通判
謝維棋,興建燈塔於
漁翁島南西端山頂上(
外垵村)並派專人守駐,藉以指示海上航行船隻,然昔日台海渡輪缺乏精密導航儀器,橫越海峽極端危險,各類船隻為祈求水路平安順利抵達彼岸,常於船艙內供奉守護神(觀音菩薩、天上聖母為多)以庇佑降福,大陸移民安抵台澎後,繼續供奉隨身帶來之守護神於所居住村落私宅內,冀求神庥保佑,從而推知,暨梓里耆老口述,不難探知本寺初建與神明之由來。本寺神佛理應始於
西嶼燈塔籌建之時,聞知當時即有一尊石質觀音菩薩和
十二尊石質浮雕之羅漢(按應為十八尊,可能年久散佚)奉祀於燈塔之內,然不知何許人也,從大陸隨身攜帶而來。
-
邇後,亦不知何時由善心人士興建一間小廟位於燈塔之前,以奉祀石質觀音菩薩暨十二尊羅漢,由於地處偏僻,距離村莊又遙遠,因而進香之村民甚少,僅偶有一些漁民為尋檢西海岸
石滬,路經而進入祀拜而已。歷經一段歲月之後,該間小廟被村民遷建於今日
外垵國小右側(西方)山坡下ㄧ塊平地上,寺廟規模仍小,此時廟內除仍供奉一尊石質觀音菩薩十二尊羅漢外,另添加奉祀木質觀音菩薩一尊,寺旁一條蜿蜒小山路逕通山頂上,迨至
日據時代,日本砲兵營區設置於西山頂半腰地帶,駐軍常沿此條山路來往,時有冒神威干擾滋事。不久村民勸募籌款把此寺廟遷建於現址(位於
外垵國小東側山坡之平地)。仍斷續供奉觀音菩薩及十二尊石雕羅漢,本村善男信女有何祈求則前來頂禮膜拜,願我佛賜佑。由於寺貌仍小,年久失修,光復前村內信徒籌資擴建一間寺堂於此寺之東側,遷徙觀音菩薩及十二尊羅漢於室內供奉,而原有舊寺堂另奉祀「夫人媽」神靈。
-
民國六十六年由村民呂素梅女士發起捐募重建慈航寺基金,特自台灣本島返回故里,終獲呂祖蔭、呂奎等人之贊助相互奔走呼籲,逕與村內鄉耆老大許朱生、盧有勵、劉福耀等商議,有志一同允諾拆廟重建,即成立籌建委員會選出董事委員(董事委員芳名另列於后),一切重建計劃工作,委該委員會承辦執行,其間呂素梅女士不遺餘力,聘請台籍建築師趙天富技士,負責設計圖樣及招標監工等事宜,耗資新台幣約伍拾餘萬元,全部開支款額由他承擔奉獻。慈航寺重建自
民國六十六年籌劃募捐基金,直至七十二年十月落成,全部工程費耗資新台幣貳仟餘萬元,佔地面積約千坪,屹立山坡背山面水,登高遠眺令人心曠神怡,誠是禮佛修禪之境,寺貌巍峨,佛堂莊嚴,含有正殿及東西廂房,寺前聳立一座牌樓,並擁有寬闊的廣場,堪稱澎湖規模巨大佛剎之一。
知識建檔|2017-03-13。知識更新|2024-07-30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