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屬空間|
慈航寺外垵慈航寺石觀音與十二石像
-
西嶼燈塔,清代稱為
西嶼浮圖或
西嶼塔燈,創建於
1778年。
西嶼浮圖因具有官方機構的性質,創建之初係招募僧人看守掌理,故《
澎湖續編》云:「澎湖自來無僧,今既建城隍廟,延僧住持;而
西嶼塔院又不可以土民職掌,遂屬僧人分司其事。」從蔣元樞《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
西嶼塔燈為七級浮圖形式。在浮圖之前,建天后宮供奉媽祖,從心靈層面祈求海上平安。
-
1874年2月美國鳥類學家Joseph Beal Steere由打狗出發前往澎湖。Steere此行的目的是來採集珊瑚。2月,狂野的
東北季風捲起層層海浪,撲天蓋地而來。度過被波濤吞噬的凶險,Steere在
漁翁島上岸。不再暈船的三天後,Steere走遍
漁翁島,並探訪了
西嶼燈塔,內容言及:
-
這是中國特有的公家機構,十分獨特。用廈門的花崗岩建蓋,很堅固,是一個四層樓的寶塔,約三十英尺高。在每層樓的每個正面,都有一個保佑海員的女神像,以淺浮雕的方式刻在花崗岩上。下層有個木製的女神像,前面香火不斷。看燈塔的人(我認為是佛教的法師),據說禁戒肉食與其他世俗享樂。神像前面放置了一對占卜用的石頭,據說船員來此祈求航行吉祥。塔上的燈好像是次要的事。那是一個很巨大的燈,用
花生油點燃。但四周的玻璃,被吹到上面的泥土弄得很暗,透過玻璃幾乎看不到海。
-
Steere對
西嶼塔燈描述十分詳盡,所謂:「在每層樓的每個正面,都有一個保佑海員的女神像,以淺浮雕的方式刻在花崗岩上」,也就是
外垵人相傳的「十二尊石質浮雕之羅漢」。此外,從
外垵慈航寺的木質匾文記載:「
西嶼燈塔籌建之時,當時有一尊石質觀音菩薩和十二尊石質浮雕之羅漢」。
外垵許氏宗支小許祖牌上紀錄的「石佛口」這個小地名,石佛也就是指這一尊石質觀音菩薩。
1875年之後,
西嶼塔燈改建為新式的西式燈塔,天后宮的媽祖輾轉移祀
外垵溫王宮,至今仍由
外垵的船戶負責天后聖誕之祭祀。至於石觀音與十二羅漢則由
外垵人另建佛祖廟(今
慈航寺)供奉,石觀音鑲嵌於神龕正後方的牆壁上,十二羅漢則安置於神龕兩側。
-
2018年香港城市大學梁嘉豪等人,透過一張
西嶼燈塔的老照片並結合不同的歷史資料,將
西嶼燈塔以數位技術建立出三維模型,發表於第十七屆澎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讓18世紀的
西嶼塔燈從平面而立體,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
西嶼燈塔的結構與設計。從模型中可知,
西嶼塔燈為八角形七級石塔,四、五、六層的牆面,每間隔一面設置石像,合計共十二尊石尊。
-
外垵慈航寺目前處於改建中,石觀音與十二羅漢,暫時安置於
慈航寺臨時公館最內處的右側。以石觀音為中心,左側有三尊石像,右側有九尊,皆由長方形的石塊所雕成,其材質非澎湖的
玄武岩或Steere所稱的花崗岩,而是質地更為堅硬的青斗石,推測其雕刻地應在當時的福建或廣東等地。其次,
西嶼燈塔塔身確實是由花崗岩條石所組建而成,部分的條石目前仍存於
西嶼燈塔後方,成為水井區域的一部份。
-
從現地觀察這批石質雕像,石觀音的造型無庸置疑。然而,十二羅漢卻有商榷之地。地方人士有以為當初興建
西嶼塔燈時,或許有十八羅漢,爾後遺失僅存十二尊;又有人認為非十二羅漢,而是十二門人。十二門人即《封神演義》中,元始天尊的十二位弟子:太乙真人、靈寶大法師、燃燈道人、普賢道人、文殊道人、慈航道人、道行道人、清虛道人、瞿留孫、赤精子、廣成子、雲中子等。然而,不論是十二羅漢或十二門人的說法,皆與這十二尊石像的造型,有著極大的差異。這些石像大致是紅底金漆,以黑漆描繪眉毛、眼珠,嘴唇則描紅,也歷經多次修補上漆。茲將石觀音連同十二羅漢的造型描述如下:
-
石觀音:石材長度大於其他石像,石觀音著頭巾,手持物件類似如意,慈眉善目。
-
石觀音左一:石像頭頂戴帽,臉部有白色鬍鬚的造型、上臂兩側有凸出物,應是座椅椅背,右手持元寶。推測此尊神像為土地公。石像上有兩條切割痕跡。
-
石觀音左二:石像頭頂似戴僧帽,雙耳碩大垂肩,著僧衣,右手似以拇指與中指相捻,其餘各指自然舒散,成說法印,端坐於蓮臺之上。此尊石像為佛教中菩薩造型。
-
石觀音左三:石像頭頂似戴僧帽,臉部與下巴比之前尊石像較為方圓,雙耳碩大垂肩,著僧衣,右手似以拇指與中指相捻,其餘各指自然舒散,成說法印,端坐於蓮臺之上。此尊石像與前尊類似,為佛教中菩薩造型。
-
石觀音右一:石像為束髮男性,身披甲冑,雙手持物似金鞭,至於左上臂。足部著長靴、右足部分斷裂。此尊石像為武人造型。
-
石觀音右二:石像為束髮男性,身披甲冑,右手挽弓、朝左射箭,足部著長靴。此尊石像為武人造型。
白沙鄉赤崁村文衡聖帝廟南邊「四海龍王押杀」碑,碑文中有「李廣將軍箭」、「駟馬將軍箭」。
鳥嶼金山殿廟埕前方安置石敢當有「飛將軍李廣」等人的名號,亦雕刻有箭矢。石塔與石敢當在澎湖民間信仰中,皆有辟邪鎮煞之意涵,此尊射箭的石像或有此意。
-
石觀音右三:石像為束髮男性,身披甲冑,雙手持物似金鐧,至於右上臂。足部著長靴、右足長靴斷裂。此尊石像與右一結合觀之,有傳統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一持金鞭、一持鐧之意涵。
-
石觀音右四:此尊石像臉部方圓、開口常笑,雙耳碩大垂肩,露胸坦肚,盤腿而坐,石像底部似露出椅腳。此尊石像如笑彌勒的造型。
-
石觀音右五:石像為老年男性、頭戴冠帽,方臉、雙耳垂肩、手持物似笏版的官員造型。兩側露出圈椅椅背,足尖微微露出。
-
石觀音右六:石像頭似戴帽,臉部稍長、如著僧衣、手持經卷,足部似著綁腿長襪。石像上有兩條切割痕跡。
-
石觀音右七:石像為剃髮佛教僧人造型,臉上有一黑色污漬,似端坐於座臺之上。
-
石觀音右八:石像頭頂似戴著僧帽,雙耳碩大垂肩,著僧衣,右手似以拇指與中指相捻,其餘各指自然舒散,成說法印,端坐於蓮臺之上。此尊石像與左二、左三類似,為佛教中菩薩造型。
-
石觀音右九:石像頭部著髮簪,秀氣的瓜子臉,雙手交叉置於胸前並藏於衣袖內,上臂兩側突出物似椅背,足部為裙襬完全覆蓋,為十二尊石像中唯一的女性造型。
-
綜合上述,
外垵慈航寺所供奉的石觀音與十二石像,既非十八羅漢中的十二羅漢,也並非《封神榜》
中元始天尊的十二門人。這些神像有類似佛教的菩薩、僧侶,亦有傳統的文武官員,民間信仰中的土地公,甚至有一位難以判讀其身分的女性。
-
自
1778年興建
西嶼塔燈伊始,石觀音與其十二石像或即存在,又歷經
1875年改建拆遷。為安置這些石像,
外垵鄉民遂興建
慈航寺(佛祖廟)供奉,至今已逾二百四十餘年。
西嶼燈塔興建之初,既有「塔」以奉觀音菩薩,塔前又有「院」以祀媽祖。石觀音與十二石像,也反映了「
西嶼塔院」宗教信仰中的諸多元素。
-
#文物描述非我所長
-
#祈請方家不吝指正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13尊佛像造型古樸,可能因長久風化,各像之面貌、髮髻、衣飾、法器、手勢皆線條模糊難以辨別,又
1984年慈航寺重建落成時曾重新油漆,並將五官重繪,以下僅就能辨識部分描述。
-
序號1:石質觀音、站姿,可從其髮飾判斷為女性神像,從其戴帽似觀音大士之天帽狀。
-
序號2,龍邊外側數向內側之1,立姿,頭頂似被削平,左手握一法器於胸前,右手抓右袖於腰前,雙足掌斷裂佚失。
-
序號3,龍邊外側數向內側之2,站姿,雙手相握於胸前,衣袖寬大垂落。
-
序號4,龍邊外側數向內側之3,坐姿,右手藏於袖內,左手握左袖於胸前,結趺坐於蓮花上。
-
序號5,龍邊外側數向內側之4,坐姿,雙手似坐定印於腰,似作無足,另置雙鞋於前。
-
序號6,龍邊外側數向內側之5,坐姿,大臉,胸垂,大肚,似彌勒佛,結趺坐。
-
序號7,龍邊外側數向內側之6,坐姿,頭戴冠,雙手持一法器於腰間,衣袖寬大垂落,似坐於一椅上。
-
序號8,虎邊外側數向內側之1,立姿,頭似戴束髮冠,身著似武士袍,面向前方,身朝左側,左手持弓、右手拉弓,雙腿微蹲,側向右方。底座紅漆,佛像全身金漆,但佛像部分身軀漆成紅漆。
-
序號9,虎邊外側數向內側之2,立姿,頭似戴風帽,衣袖寬大,兩手前握置於腰上,托持一法器靠身右內側。右足斷裂佚失。
-
序號10,虎邊外側數向內側之3,立姿,頭似戴風帽,身著似武士袍,雙手持一劍於身左。右足斷裂佚失。
-
序號11,虎邊外側數向內側之4,坐姿,閉右眼,雙手作法印於胸前,坐於蓮花上。
-
序號12,虎邊外側數向內側之5,坐姿,雙眼微開,雙手作法印於胸前,結趺坐於蓮花上。
-
序號13,虎邊外側數向內側之6,坐姿,白鬍,右手似持如意於腰,左手似握拳,似坐於一椅上。
-
指定理由|
-
一、具有地方或族群之風俗、記憶及傳說、信仰、傳統技術、藝能或生活文化特色:
西嶼浮圖塔燈為
乾隆43年由臺灣知府蔣元樞和澎湖通判
謝維祺所倡建,
乾隆43年(1778)〈澎湖
西嶼浮圖記〉及《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捐建澎湖
西嶼浮屠圖說〉說明塔燈與天后宮同建,而
乾隆44年(1779)謝維祺〈刱建
西嶼浮圖記〉則記述浮圖的佛力庇佑。本13尊神像為塔燈的構件,結合海上導航的功能與神佛庇護的信仰,是具有宗教色彩的燈塔。
-
二、具有地方重要人物或歷史事件之深厚淵源者:西方勢力於19世紀在中國擴張,依中英天津條約,開放通商口岸稅務司由外國人掌控,
同治12年(1873),福州洋稅關要求於烏坵嶼、北椗、
西嶼三處建造望樓。澎湖通判劉邦憲接臺灣府奉文辦理,議就
西嶼浮圖塔拆卸建造。原於浮圖上的神像拆下後,被移至
慈航寺保存,反映當時國家重大事件之代表性。
-
三、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特色者:
乾隆43年由臺灣知府蔣元樞和澎湖通判
謝維祺所倡建
西嶼浮圖,而在
同治13年(1874)改建成圓形鑄鐵造塔身的
西嶼燈塔。在浮圖未改建前,管理者仰賴僧人或當地居民管理,而此神像組隨著
慈航寺數次遷建而崇祀,從浮圖塔燈構件轉換成寺院宗教信仰,見證歷史的變遷與人文的特色。
-
四、數量稀少者:少見的清代臺灣浮圖神像組,且為澎湖首見以花崗石材雕刻的成組作品。
-
現存狀況|原置於
外垵慈航寺主神龕牆壁。現暫存於
西嶼鄉慈航寺倉庫。
-
文字來源|國家文化資產網
知識建檔|2021-05-23。知識更新|2024-01-08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