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礁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運
空運
陸運
06|衛生
醫療院所
公衛醫療
環境衛生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08|治理
選務
戶政
行政
財稅
民生
軍事
遊憩
社福
司法
09|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2018大蛤仔飯記錄|
拍攝日期:2018-04-14(星期六)
知識分類|
類:
文化
飲食
歲慶飲食
───
大蛤仔飯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1
分鐘內
同義詞彙|大蛤包飯、蛤仔粽
-
最能代表澎湖人過
清明節
的飲食非「大蛤包飯」莫屬。大蛤產於澎湖
潮間帶
,將大蛤挖開後填入糯米,以麻線綁好固定蒸熟,鹹中帶著甘甜堪稱人間美味。
清明
掃墓以「大蛤包飯」緬懷先人,祭畢食用「大蛤包飯」,再將蚌殼置於墳上。關於此項習俗,有以象徵脫穀改運的說法,有以示此墳有後人祭掃,延續香火者。其中,尤以張詠捷小姐在其《食物戀》的書寫最能觸動人心:「…
員貝島
的恁婆告訴我,吃過的蛤殼撒在墳上,看起來白白亮亮,留給祖先作白銀用;
尖山村
的水菜婆曾聽老人家講過,蛤殼撒墓頂是要留給公嬤作碗用的;而
南寮村
的阿緊嬸也告訴我,每年
清明
時,墓頂上有新蛤殼的,表示這個墳還有子孫回來相認…。」「大蛤包飯」不僅是澎湖人世代連結的橋梁,也是「吃果子拜樹頭」的人性光輝,更讓澎湖人的
清明節
散發著與眾不同的香氣。
-
文字來源|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8-03-29。知識更新|2024-05-09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
▲隱藏連結
2020澎湖研究─第20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
|
第66頁
延伸知識|
▲隱藏連結
春季的祭儀:清明
|
春季祭儀
知識相簿|
2018大蛤仔飯記錄
8
張影像
2024大蛤仔飯記錄
5
張影像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龍宮的傳說及澎湖
|
神話傳說
農業設施計畫
|
日治時期
|
農業設施
澎湖窮民籌濟會
|
日治時期
|
地方救助
普濟院
|
日治時期
|
社福組織
廣丙號遭難記念碑
|
明治
|
復興里
|
石碑
奈良丸遭難記念碑
|
明治
|
復興里
|
石碑
第十六號水雷艇遭難記念碑
|
明治
|
復興里
|
石碑
田中井
|
明治
|
西衛里
|
水井水池
走使生:日治中期澎湖鸞堂的警戒者
|
鸞堂
牛心灣內滬
|
赤馬村
|
石滬
太武樵歌
|
道光
|
太武村
|
澎湖八景
案山漁火
|
道光
|
案山里
|
澎湖八景
奎璧聯輝
|
道光
|
北寮村
|
澎湖八景
香爐起霧
|
道光
|
尖山村
|
澎湖八景
虎井沈城
|
道光
|
虎井里
|
澎湖八景
龍門鼓浪
|
道光
|
龍門村
|
澎湖八景
廣丙號遭難記念碑
|
明治
|
復興里
|
石碑
奈良丸遭難記念碑
|
明治
|
復興里
|
石碑
林廷楨、廣丙艦與廣丙礁
|
光緒
|
將軍村
|
意外事故
第十六號水雷艇遭難記念碑
|
明治
|
復興里
|
石碑
平台知識總數
7,643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