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東衛灰窯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東衛的灰窯於民國44年(1955),位在東衛水庫西南方山坡「雙壙公」北邊的「學鳥兒埔」(今澎22號鄉道北側),由呂建陽、呂建智家族經營。灰窯的主要設施是兩座直徑約10公尺,高約2公尺的圓柱形露天窯房,旁邊有存放及堆積石灰的瓦房。
-
燒製石灰的原物料,是海濱堆積的枝狀珊瑚死亡後的斷裂殘骸,以煤碳為燃料。每逢燒灰時,白煙都會上冒十幾公尺,再隨風飄移,延綿三、四公里。到民國50年(1961)左右,因為水泥、瓷磚及水泥漆逐漸普及,石灰的需求量普遍減少而停止生產。
-
早年在東衛往現在湖西鄉城北村澎21號鄉道和「中溝」交會口西南方,約五、六十公尺,俗稱為「白矽」的地方,也有一座瓦窯,就利用附近的一種黃中帶白的黏土(俗稱「白矽土」或「白墡土」)來燒製「片瓦」。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片瓦逐漸被新興的水泥瓦所取代而停止生產,目前窯已蕩然無存,只剩下散佈在原址附近方圓數十公尺內的一些碎瓦片。
-
民國75年(1986)前後,瓦窯附近有幾位呂姓地主還將他們農地上白墡(矽)土賣給湖西鄉某磚廠,去燒紅磚,因而形成了一個長寬各約六、七十公尺,深約六、七公尺的土坑,並且逐漸積水成潭。後來土坑被建築商用來堆置營建廢棄土,水潭早已不復見了。
-
文字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八輯東衛里安宅里
知識建檔|2025-05-10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