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礁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運
空運
陸運
06|衛生
醫療院所
公衛醫療
環境衛生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08|治理
選務
戶政
行政
財稅
民生
軍事
遊憩
社福
司法
09|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知識分類|
類:
產業
製造業
傳統產業
類:
產業
製造業
石灰業
區:
馬公市
東衛里
製造業
───
東衛灰窯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東衛
的灰窯於
民國44年
(1955)
,位在
東衛水庫
西南方山坡「
雙壙公
」北邊的「學鳥兒埔」(今
澎22號鄉道
北側),由呂建陽、呂建智家族經營。灰窯的主要設施是兩座直徑約10公尺,高約2公尺的圓柱形露天窯房,旁邊有存放及堆積石灰的瓦房。
-
燒製石灰的原物料,是海濱堆積的枝狀珊瑚死亡後的斷裂殘骸,以煤碳為燃料。每逢燒灰時,白煙都會上冒十幾公尺,再隨風飄移,延綿三、四公里。到
民國50年
(1961)
左右,因為水泥、瓷磚及水泥漆逐漸普及,石灰的需求量普遍減少而停止生產。
-
早年在
東衛
往現在
湖西鄉
城北村
的
澎21號鄉道
和「中溝」交會口西南方,約五、六十公尺,俗稱為「白矽」的地方,也有一座瓦窯,就利用附近的一種黃中帶白的黏土(俗稱「白矽土」或「白墡土」)來燒製「片瓦」。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片瓦逐漸被新興的水泥瓦所取代而停止生產,目前窯已蕩然無存,只剩下散佈在原址附近方圓數十公尺內的一些碎瓦片。
-
民國75年
(1986)
前後,瓦窯附近有幾位
呂姓
地主還將他們農地上白墡(矽)土賣給
湖西鄉
某磚廠,去燒紅磚,因而形成了一個長寬各約六、七十公尺,深約六、七公尺的土坑,並且逐漸積水成潭。後來土坑被建築商用來堆置營建廢棄土,水潭早已不復見了。
-
文字引用|
馬公市
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八輯
東衛里
安宅里
知識建檔|2025-05-10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
▲隱藏連結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八輯東衛里安宅里
|
第92頁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桶盤簡易自來水
|
桶盤里
|
水源
虎井簡易自來水
|
虎井里
|
水源
虎井、桶盤消防分隊
|
虎井里
|
消防
東衛橋
|
東衛里
|
橋樑
周王廟前的石頭母
|
安宅里
|
泛靈信仰
周王廟重建落成碑記
|
戒嚴期
|
安宅里
|
石碑
油車
|
東衛里
|
製油業
東衛豬灶
|
東衛里
|
畜牧設施
東衛灰窯
|
東衛里
|
傳統產業
東衛天后宮之源起及重建碑記
|
戒嚴期
|
東衛里
|
石碑
虎井簡易自來水
|
虎井里
|
水源
桶盤陳氏宗祠
|
桶盤里
|
家廟宗祠
虎井、桶盤消防分隊
|
虎井里
|
消防
永安宮
|
康熙
|
中屯村
|
關帝廟
后窩福德祠
|
鎖港里
|
土地公廟
203號縣道
|
縣道
東衛橋
|
東衛里
|
橋樑
東衛圓環
|
東衛里
|
道路設施
雙壙山
|
東衛里
|
高地地名
菓葉仔
|
赤馬村
|
植物地名
平台知識總數
7,509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