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在
清領時期用水以取井水為主,現代化的自來水建設始於
日治時期。但是井水仍然是民生用水的重要水源。戰後,自來水的供應範圍逐漸擴大,池下水更加不敷使用,因此又陸續興建水庫及海水淡化廠來增加水源。
-
民國61年(1972)10月25日開工建築
成功水庫,翌年
(1973)12月17日完工,
民國65年(1976)蓄水啟用;
民國67年(1978)4月18日,又開工建築
興仁水庫;
民國68年(1979)繼續開發
東衛水庫。
-
東衛水庫是目前澎湖地區第三大水庫,位於
東衛里俗稱「下田」的小型沖積盆地上,由台灣省水利局第六工程處設計,於
民國68年(1979)5月1日開工,分兩期施工,
民國70年(1981)4月底完工。總工程費四千九百萬元,集水面積1.3平方公里,滿水位面積8.1公頃,蓄水總容量19萬1,000立方公尺,溢洪道最大溢洪量每秒52立方公尺。水庫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長247.5公尺,壩頂標高9.5公尺,副壩長232.1公尺(左岸50公尺、右岸182.1公尺),計畫年供水量三十八萬公噸。(台灣光復四十週年澎湖專輯編輯委員會1985:370)
東衛水庫現在由
自來水公司第七區管理處澎湖營運所管理,和成功、
興仁水庫同樣,都是把水送到成功淨水場處理,再輸配到各家戶。
-
因為
東衛水庫的興建,使
東衛居民喪失了一大片肥沃良田;近年來,也有民意以
東衛水庫蓄水功能不佳,建議予以廢除,但是因為目前澎湖地區缺水情形並未改善,主政單位恐怕不致輕易接受。
-
資訊引用|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8輯|
2006年)
知識錯誤回報